访问主要内容
中华世界

王军涛: 中美阿拉斯加会谈 美国促拜登对华战略落地

发表时间:

中美阿拉斯加高层会晤,双方开场唇枪舌战的火药味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美国中国政学者者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王军涛分析认为,出现这一充满情绪化的冲突其实并不反应双方意图,而是杨洁篪因国内政治压力对谈判错判所造成的一个事故,美国主导了此次会谈并达成了目的,即希望通过会晤接触让主线是对中竞争的拜登外交政策落地,中方则急于在经历特朗普4年关系动荡持续受压之后恢复与美国的合作。

Secretary of State Antony Blinken, second from right, joined by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Jake Sullivan, right, speaks during the opening session of US-China talks wi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eign affairs chief Yang Jiechi, and China's State Councilor Wang Yi, at the Captain Cook Hotel in Anchorage, Alaska, Thursday, March 18, 2021. (Frederic J. Brown/Pool via AP)
Secretary of State Antony Blinken, second from right, joined by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Jake Sullivan, right, speaks during the opening session of US-China talks wi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eign affairs chief Yang Jiechi, and China's State Councilor Wang Yi, at the Captain Cook Hotel in Anchorage, Alaska, Thursday, March 18, 2021. (Frederic J. Brown/Pool via AP) AP - Frederic J. Brown
广告

中美阿拉斯加高层会晤的火药味是否反映了中美关系的现状?

王军涛:我觉得其实中美关系的现状肯定是要越走越僵,但是这个冲突并不反应双方的真实意图,我觉得最主要的是由于杨洁篪出于国内的政治因素的压力,错判了当时的谈判,于是造成的一个事故,而这个事故把外界都误导到双方好像要通过这个谈判来开始一场“大战”,但实际上这次会谈、后来在闭门会谈开始,如果我们看双方在会后的谈话,你可以看到中国外交部网站对此有一个详细报道;美国方面,布林肯也是为了纠正这个失误,他当然也是从不同的角度、致信华盛顿邮报等等,通过一些方式开始纠正外界的一些失误,不过好像外界、特别是媒体不理睬,继续在热炒当时的事故场面。

简单地说,双方实际上都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出席会谈的),拜登总统的对华政策实际上是有一整套方案的,这个方案的核心是要在一个时间内、中期的或长时间内、通过竞争压住中共,在全球范围内恢复美国对民主自由的领导力,压住中共,在竞争中拖垮中共。另一方面,该对抗要对抗,还要在一些全球性的议题上进行合作,这次会议我觉得布林肯主要是探讨在川普总统的四年“混战”、混乱之后能让拜登的战略落地,落地简单地说就是要和中国形成一个互动。而中国实际上经过了四年川普总统给他们的各种“苦头”之后,急于想和美国恢复曾经有过的合作关系。

但是布林肯国务卿(在会谈开始)的讲话、(这里要知道)美国(政府官员)的讲话有两方面的考虑,不像中国,中国现在“习一尊”已经建立独裁之后,他们(中国官员)来就是传达习近平的意思,所以他们只要说一个话就行了,国内不会有什么人去反对他、或者公开反对。但是布林肯要考虑到除了要把拜登的意思准确地转达给中国之外,还需要考虑到美国国内的反应,所以他的开场白是个公关秀,这个公关秀实际上和拜登与习近平通话时差不多,就是一开始要说划出红线、底线,同时说美国不能让步的、不能原谅的是什么,然后他想在闭门会议时来探讨具体的让拜登总统对华政策的落地方案。但是杨洁篪把这个开场的公关秀(其实这个公关秀更多的是给美国人看的)当成了这次谈话的一个主调,就是要来羞辱他的,于是他就做了一场非常激烈的反应,而其实杨洁篪对美是一个鸽派人物,因为他是在2001年开始担任驻美大使,是江泽民的人,实际上在习近平上台后被冷冻了,而在他担任大使期间,正好是911之后美国和中国合作最密切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候让他出来,本来是让他缓和王毅这个大战狼的影响,王毅这个大战狼美国人不接受他,最早外交部,正式代表中国官方说美国也要对疫情负责的就是从王毅嘴里说出来的,像赵立坚这种人都是小k,实际上没有人把他当会事,所以这次让杨洁篪来本来是想让他当一个鸽派,来寻求一个转机突破的机遇,结果杨洁篪误解,因为他怕站错队,怕被习近平清洗,所以就发了一番15-17分钟的非常荒诞的这么一个发言,违背外交惯例的发言。

这个发言又跟杨洁篪的一个小问题搅在了一起。当时王毅问“你吃了吗?”,杨洁篪回答说“吃了泡面了”,其实这个吃泡面是中美两国说好了由于疫情美国不管饭,这时候按照中国的惯例,就是把钱发给每个人,他们自己到机场自己看、或者在宾馆、谈判地点买自己合适的饭,王毅显然是花钱买了饭吃了,所以他俩是不在一块吃饭的,结果呢,在我看就是杨洁篪想省钱,因为他那一代人是比较抠门的,穷过饿过,所以就是省钱,把这个外汇节省下来,吃了不知在哪里搞的一包泡面,甚至也可能是从国内带来的,因为是事先是知道不管饭,结果被外界以为是在羞辱中国,饭都不给吃,只让他们吃泡面。因为你想,王毅能吃的东西杨洁篪比他级别高,都能吃,实际上是他自己做了一个选择,但是被中国的五毛和粉红们炒成了美国在羞辱中国,由于这两个“事故”,一个是杨洁篪错判当时布林肯给国内所作的公关秀,把它当成了拜登就是要抓住这次机会羞辱中国,第二个就是他的那个泡面,自己抠门舍不得花钱,于是这个泡面就被误解,于是外界就都猜测好像中美关系现在已经到了冰点。

但是从双方后面的会谈,应该说拜登的政策(落地了),什么地方对抗,什么地方合作,什么地方竞争,竞争这块就不需要和中国讲,因为这只是国内的一个布局问题,而在对抗的方面,在公开场合已经划出来了,但是关门会议主要讨论的是合作性的议题。所以这方面也达到目的了。

对于杨洁篪来说,后面谈的时候应该他也做出了些努力,我为什么说中国急于向美国寻求突破呢?因为这次会议主动权还是在美国手里,就是话题是美国在设置,态度想硬就硬,想软就软,也是美国在主导,比如什么地方对抗,对抗性的议题你看都是美国划出来的,中国其实并没有想去做这个。在合作性的议题也是美国提出合作,中国来回应的问题,而中国一开始说这是一次战略对话,美国断然否定了这是战略对话,后来中国又说建立了气候工作小组,美国又否认有这样一个小组存在,实际上这都可以看出来中国是急于想和,但是美国是比较有节制地按照拜登总统的布局:就是该对抗的要继续对抗,该合作的合作,合作中实际上也是一种冰冷的态度。

您怎么看这次会晤的成果,您谈到双方都有各自的目的,双方达到了他们此次会谈的目的和预期了吗?

王军涛:我觉得美国达到目的了,中国还没有达到目的,我刚才说了,拜登有一个全盘的方案,就是一下子不能击垮中共的话,那么就应该着眼一个长期的竞争,在竞争方面他需要首先在国内进行布局,加强美国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在两国交往上封杀中国竞争空间,比如像高科技、金融、一些产业链、对美国对民主国家重要的产业链等方面,还要再打造国际同盟,这些方面他都在进行布局,这方面他不需要中国和他配合,但在另一方面,对抗方面他也很强硬,拜登从第一次和习近平通话,一直到这次会谈开始的美方两分钟多的谈话,都已经很强烈地把美国要在这些问题上和中国对抗(表明出来)。

闭门会议中美国也达到目的了,他要从气候峰会合作开始,实际上在 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拜登已经讲了,在今年地球日(4月22号)时他要召集一个“排放大户”的会议,排放大户中国现在是最大的,如果不是世界数一也是数二的排泄大户,一定要参加,所以那次中国就捕捉到(这个信息),在这次会谈上中国就说要促成在这次地球日的时候双方首脑能够进行一次视频会议,这是一次公开的会议,但是美国不置可否,而拜登是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的,因为他要开世界的排放大会不可能没有中国参加,我们知道气候问题主要是因为排放及其他一些人造工程造成的。此外,美国还是要在军备控制、全球打击合作犯罪、资源、环境、国际维和等一系列国际议题方面与中国合作,维持这个局面,所以这个应该是个开端,美国达到目的了,因为中国的反应实际上非常积极,从回去之后中国已经说建立了工作小组,我觉得这是专业对口了,因为美国的操作一般就是高层打开,交给底下去运作,但是并没有设置专门机构,如联合工作组等等,只是设置了一个互动机制,所以美国断然否认设置这个工作组,当然美国否认的意思主要是不要给国内一个错误印象,好像他们在急于和中共达成什么协议。

中国急于求和,这个求和有了一个开端,在一些合作项目开始了,但是在中共希望美国软化态度问题上,他们没有达到目的。而在竞争的方面,双方根本就没有谈到,我注意到双方的措辞,都没有谈到如5G、华为、高科技、美国是不是要继续封杀等等,这些都没有谈到。所以我的看法是,美国达到目的了,拜登的政策开始落地,因为这个落地就是要在与中国的互动中落地,但是中国急于求和的目的只是部分达到,没有完全达到。

此前有分析这次阿拉斯加会谈会是中美关系在未来走向的一个风向标,您分析拜登治下中美博弈会有怎样的前景?

王军涛:这个不会是风向标,我刚才讲了,美国的政治家在对华政策讲话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因为(鉴于)美国现在两党、两院、朝野的共识,以及西方自由民主期待,他要对中国非常强硬,但他事实上,拜登、包括布林肯在很多方面已经说了,在一些全球性的话题上他们需要和共产党合作一起去管控问题,他把这些问题放在闭门会议中去,所以开门会上的那些争吵是一个“事故”,属于一个误导公众视野的一个事故,但是确实整个议程的展开,我认为拜登对华政策将来最精彩的地方,既不在对抗,因为像香港、新疆这些问题,以我对民主党的观察,他们就是打口炮,就是会把姿态做得很强硬,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实质措施,而在合作的议题上会悄悄进行,也不会(大肆宣扬),最主要的是在竞争,而竞争这一块他主要要强化国内竞争力,拜登已经说了,他要砸几千亿到一万亿美元去支持美国发展高科技、扶持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这都是美国政府过去不做的事情,那么现在他们准备做了,但是这一块我觉得在这次会谈中根本看不到,因为美国对华政策中的要害是要在一个长期的竞争中把中共拖垮也罢、逼垮也罢,总之是要做这样一件事,而这方面在这次谈判中是反应不出来的,因为这基本上是一个美国国内布局的问题。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