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生态 健康与科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国央行的储备货币结构未来可能出现更明显的改变

发表时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战略、政策及检查部专家Martin Mühleisen, Alina Iancu, Neil Meads 和 吴一群最近发表文章, 提出各国央行储备货币的构成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具活力的转变。近期签署的“亚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可能表明,当前在国际储备中占比较小的其他货币可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Podcast
Podcast © FMM
广告

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向大家介绍这篇文章。文章目前,全世界约有180种主权货币,但只有少数货币被广泛用于国际交易,这些货币包括美元、欧元,以及使用比重比较低的日元、英镑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文章在一个全新的数据集基础上,分析了近几十年来各国央行储备货币持有的构成情况和驱动因素,以及这些驱动因素发生的变化。

一个主要的发现是,鉴于美元(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欧元)的国际主导地位,截至目前,各国央行持有储备的币种构成变化都很小。

例如,尽管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人民币在全球交易(如发行外债或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只占很小比重。

这篇文章还发现,金融联系似乎是储备货币持有变化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且其重要性在过去十年中与日俱增。这表明,只要美元继续主导全球金融和贸易,它作为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看来就将持续下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文章表明,一些经济和金融方面的趋势可能影响未来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情况。地缘政治和技术发展可能与经济因素同样重要,再加上当前的新冠疫情,可能会加快未来的转变。这些转变的潜在驱动因素包括:

国际金融格局的转变。 市场对欧盟今年10月的大规模发债反应强烈,凸显了对于美元计价债券替代品的潜在需求。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发行更多以新兴债权国(如中国)货币计价的债券,以帮助满足更大的融资需求。 公共债务以哪一种货币计价,是决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币种构成的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这可能反映了各国央行对冲债务相关风险的意愿。

不断变化的贸易联系和计价做法,也可能使国际货币需求发生转变。新冠疫情和近期的贸易紧张局势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目前,各国比以往更关注确保关键的物资供应。向本地化生产转型将减少对国际货币的需求。同时,降低对任何单一贸易伙伴的依赖性,可能促进货币需求的多样化。近期签署的“亚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个地区15个国家之间的自贸协定——可能表明,当前在国际储备中占比较小的其他货币可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债国的政策可信度是其货币公信力的基础。新冠疫情凸显了当前和潜在发行国有必要制定健全的卫生和经济政策,以维持增长潜力。

货币的国际使用情况也可能反映战略考量。例如,有关储备货币构成组合的决策可能会受到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因素的影响。贸易紧张局势和国际制裁的影响,可能促使各国考虑调整持有的外汇储备,推动发行国实现本币国际化。

疫情加快了金融和支付技术的进步。 欧洲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等正在探索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这可能会增加对其货币的需求。

更先进的技术平台也可以帮助新货币克服现有货币的一些优势。根据公共或私人数字货币的采纳和使用情况,各国央行可能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其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和持有方式。

当前,没有迹象表明各国央行储备货币的构成出现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不应认为,近几十年来如同冰川移动般的缓慢变化就能代表未来的走向。全球经济和金融趋势以及地缘政治和技术发展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具活力的转变。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