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生态 健康与科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字时代公共货币与私人货币可以共存

发表时间:

一个仅有私人货币的体系风险太高。而一个仅有央行货币的体系则可能错过重要的创新机会。这两种形式的货币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了当前的双重货币体系——这种平衡关系发挥了有益的作用。今后,当我们步入数字时代之际,这一体系会怎样演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顾问兼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Tobias Adrian 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资本市场部的副处长  Tommaso Mancini-Griffoli 提出了数字时代公共货币与私人货币可以共存的观点。

Podcast
Podcast © FMM
广告

他们说,央行数字货币类似于智能手机及其操作系统。央行必须变得更像苹果或微软公司一样,以保证央行数字货币处在技术前沿,成为用户钱包中主要和首选的数字货币形式。比起更新纸钞上的防伪特征,数字时代的创新要复杂、迅速得多。

此外,在数字时代,用户需求和预期很可能变化更快、更难以预测。信息和资产可能转到分布式账本,要求同一网络上的资金实现货币化。货币可能以全新的方式转移,包括通过嵌入日常产品的芯片自动转移。这些需求可能要求货币具有新的特征,因此需要频繁地重新设计架构,也需要实现多元化。今天甚至明天的货币都很难满足后天的需要。

压力也将来自供给一方。私人部门将继续创新。新的电子币和稳定币方案将会出现。随着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监管机构将努力控制风险。一个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这些形式的货币将如何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相互作用?它们是否会单独存在,或者其中一些会整合到双重货币体系,在该体系中,私人货币和央行货币相互促进?

跟上技术变革、用户需求和私人部门竞争的步伐对各国央行来说具有挑战性。然而,央行无需孤军奋战。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可以鼓励私人部门在其基础上开展创新,就像应用程序设计人员给手机及其操作系统开发出有吸引力的功能。

 第二,一些央行甚至可以允许其他形式的数字货币同时存在(很类似于平行操作系统),同时利用央行数字货币的结算功能和稳定性。这将为更快的创新和产品选择打开大门。例如,一种数字货币可以在结算速度上做一些妥协,让用户对支付自动化有更大的控制权。

这种新形式的数字货币会是一种稳定的价值储存手段吗?是的,如果它能以固定面值兑换成央行货币(数字或非数字货币)的话。在得到央行货币充分支持的情况下,这将是可能的。

这种形式的数字货币会是一种高效的支付手段吗?回答也是肯定的,因为在任何一个数字货币网络中,结算都是即时的,就像在同一家银行不同账户之间的结算。并且,这些网络具有互操作性 。

这种形式的数字货币(过去称为合成货币)完全可以与央行数字货币共存。各国在推行央行数字货币时,应考虑如何利用私人部门。当前的双重货币体系可以扩展到数字时代。央行货币加上有效的监管,将继续对确保支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发挥关键作用。私人发行的货币可以通过创新和多元化巩固这一基础——也许比当前发挥的作用更大。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将各自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货币发行?在种种可能的选项中,各国央行将作出不同选择,而这将最终取决于它们的偏好、技术和监管效率。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