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公民论坛

蒋琼耳吉美装置艺术展:借12神兽呼唤人类共同价值观

发表时间:

蒋琼耳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她在2009年与法国著名奢侈品品牌爱马仕在上海开创的生活方式品牌“上下”。但蒋琼耳的真正专长更是艺术设计。2024年5月,已经在“上下”品牌终于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后决定离开的蒋琼耳,将她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带到了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不仅是进入博物馆展出,而且是把博物馆本身也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让这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建筑从外观上焕然一新。博物馆外立面原本单调的浅灰如今蒙上了一层红纱,窗棱则像红色的佛龛一般,掩映着其中形态各异的神兽雕塑。静态的建筑也会在确定的时间,让这些神兽在外墙上伴随着变幻的光影翩然起舞。这项装置艺术作品由五个部分组成,在博物馆馆外与馆内、穹顶与地面,让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提炼演绎出的形状,呼应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结合手工工艺与现代科技手段,让光与影、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当下浑然一体,组合成 “时间的容器”。蒋琼耳女士在博物馆四楼的藏书阁,在她设计的十二神兽与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借助光影与声效的轻声细语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Musée Guimet, exposition "Gardiens du temps", les 12 créatures mythiques de Jiang Qiong Er sur le mur du musée
Musée Guimet, exposition "Gardiens du temps", les 12 créatures mythiques de Jiang Qiong Er sur le mur du musée © Musée Guimet/Frédéric Berthet
广告

法广:蒋琼耳女士您好。您这次展出的设计选择的题目是“时间的容器”。法语的名称是“Gardiens du temps”, 大意是”时间的守护者“。时间本是流动的概念,但是您加入了”容器“的概念。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呢? 

蒋琼耳:“其实,整个这次的五大件,是法语所说的monumental这种大型艺术装置。我选择的创作主题和时间有关。在我的演绎中,在我的观念中,时间可以说它是个容器,但面对未来,它是开放的。面对历史,它是一个收藏者,是封闭的,是一个守护者。所以,它时间既是一个守护者,它收藏过去,但对未来说,它是一个见证者,是开放的。而且,我希望时间不仅仅只是我的作品中的一个符号、一个标题。我希望时间和我的每一件作品是共同生活的,意思是:时间存于我的每一件作品中。举个例子,外立面这件巨大的作品,它是以博物馆的巨型建筑作依托。作品的名字叫‘民胞物与’。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的一个哲学思想,就是所有的物、所有的人都同根同源。 ”

“在整个(博物馆)外立面的装置中,时间不仅仅只是一个词语,不仅仅只是‘时间的容器’。因为在耶拿广场,在吉美博物馆的外立面,人们早上来,会看到一个个红色的21世纪的精神洞穴。夜晚来,夜幕降临,灯光亮起,你就好像穿越时光,来到了二十世纪龙门、敦煌、莫高窟……红色消失了,金色的洞穴在黑夜中闪烁。所有的神兽的表情细节都没有了,只有它们的影子。”

“然后每天,每一个小时,在穹顶顶部的外立面会有六个神兽报时。六只神兽每个小时出现一次。 两个小时就是一个时辰,12只神兽全部出现了。中国讲12时辰,西方讲24小时。还有,一天有三次所谓“众喜时刻”:中午12点、下午6点和晚上8点,在这三个特定的时间,红色幕布落下,神兽们会向整个耶拿广场上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我们同根同源的人们,呼唤和平,呼唤平等,呼唤探索,呼唤本真,呼唤勇敢,呼唤自由,呼唤博爱,呼唤智慧。”

法广:您这组装置给人印象很深之处是它不仅集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而且它动感十足,每一个物件其实都不是静止的。您使用了“容器”和“时间”这两个概念,把流动和静止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 

蒋琼耳:“是的,是动与静之间。 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固定的瞬间结合起来,但历史又像水一样是流动的,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事情在发生,有不同的人参与到这个时间的容器里面。所以在我创作这些巨型的作品的时候,我希望它能体现某一个瞬间的凝固、分享,我也给他一个巨大的容器,体现一种包容。它可以随着时间变动,而且还可以与在你对面的参观者去对话,去进行一个时间的积累。 ”

法广:您设计了12只神兽来体现这组作品的主题。 这12只神兽和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不是同一种动物……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12只神兽从何而来?它们从形状到它们想表现的内涵与中国文化传统有什么关系? 

蒋琼耳:“是的。这次在‘时间的容器’这个巨大的艺术项目中,我在外立面‘民胞物与’作品中,以及我们现在所在的历史藏书阁里陈列的这组作品‘12呼唤’中,都创作了12个精神神兽,我称之为‘12个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精神神兽’。那么,它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在中国的文化中,神兽在不同的时代,守护着不同朝代的人类,保护着我们。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不同神兽,还有人类古文明里面存在过的不同神兽,他们已经守护过我们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成就,已经是见证历史、守护历史的神兽。我邀请它们走出历史,请它们来到今天,来到21世纪。然后,我邀请21世纪的人工智能这种现代技术和我一起,将这些同根同源、守护过我们人类历史的神兽们,通过科技手段再生、再创。我们一共创造了大概有15000多个灵感的神兽图像,有些是神兽的眼睛或眼神,或身体,或动态的翅膀等不同的一万五千个灵感,然后根据我想呼唤的不同的人类的集体精神价值观,来最终组合再创造这些神兽。 ”

“这些我们想呼唤的精神价值观,比如和平,在今天这个时代非常重要;本真,在信息碎片化、已经辨不清真假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本真;还有博爱、智慧、探索、共融。 我觉得这个时代非常需要共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都需要共融。所以我希望这12个代表着我称之为我们21世纪人类共同的集体精神价值观的神兽,能将这些信息,将这些呼唤,呼唤到大家心里。”

“在(博物馆)外立面‘民胞物与’这件作品前,人们可以看到这些神兽,但都是在10米、20米、50米以外,在交通嘈杂的一个广场上看到它们。我希望在这里,在博物馆这个历史藏书阁里,人们可以近距离,在20公分、30公分的地方看到它们。这里还有声音装置,有孩子的声音,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用中文,用法文,用英文在呼唤。希望进到这里的每一位参观者都是安静的,能够真正听到这些呼唤,能让这些呼唤进到你的心里。 ”

法广:您是查阅了非常多的历史资料,从传统文化中去把它们提取出来,再重新创作。但是您也提到人类同根同源的理念。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而是开放的概念…… 

蒋琼耳:“是的。其实我觉得,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出生在上海,出生在中国,然后到法国来留学。我觉得,在我的血液中有东方,有西方,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影响。我觉得,这些精神价值观是我们共同的。我们是在庆祝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此后还有(巴黎)奥运会,但是我觉得,在吉美博物馆,在耶拿广场,我们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我们在呼唤全人类。它是属于公共的,属于大家的一个广场,一个巨型装置,一个事件。这次在巴黎吉美博物馆的大型艺术展览几乎要持续一年,将跨越整个2024年。我希望通过一点点的传播,大家也许会相约在正午12点或下午六点、晚上八点的在‘众喜时刻’ ,相约在吉美,相约在耶拿广场,一起来倾听这些也许因为太忙而淡忘的或者被忽略的,但可能也是最最本真的重要的心灵的呼唤。” 

法广:您这个展览有一个部分现在还没有完成装置。它会安装在博物馆露台花园。您选择女性主题,既借助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女书,也有对60位当代女性的采访。而且这个主题取名勇敢。能否解释您的这个选择? 

蒋琼耳:“对。那是在吉美博物馆的露台花园的一件大型的艺术装置作品,会在一个月以后完成安装,也就是五月底。这件作品的名称是‘AI女书2024/勇敢’。我把它译成中文的勇敢。因为我是女性,我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四十多年,我有五个孩子。我是母亲,我是女儿,我是妻子,我还有我超级爱的外婆,同时我们也是闺蜜们的朋友……,就是我觉得女性真的很伟大。 从我妈妈身上,从我的外婆身上,从包括周围的很多朋友身上,我看到女性非常伟大,非常勇敢。这件作品,我就想献给勇敢的女性们。所以,我邀请了六十位我身边的女性朋友,最年轻的是11岁的学生,一直到90岁的外婆, 也就是跨越不同年龄段,应该是有四五代人了。我一一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谈21世纪的女性的勇敢。然后我将这些交流的内容,创造出一首我们共同的集体的心声,一首集体的诗歌。 ”

“那么,怎么样将这首诗歌,用艺术的方式让它呈现在吉美博物馆的露台上呢?我想到了中国非常著名、非常古老的‘女书’。在那个年代,女性没有权利受教育,她们就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女性的秘密语言,仅为女性所使用。 但是我觉得21世纪的女性的勇敢气质和传统的古老的‘女书’这种气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邀请中国传统的‘女书’作为灵感,作为种子,邀请科技,邀请人工智能和我一起,我们再创作,对它注入21世纪的女性的活力,将传统的女书再创成为21世纪的当代女性的秘密语言:AI女书2024。这首诗歌就用这个新的21世纪的女性语言,用金属刺绣这样一种工艺,挂满吉美博物馆露台顶棚。五月底开始,如果你登高到埃菲尔铁塔,遥望巴黎全景,一定会看到吉美博物馆,在整个米白色石墙的城市中的那个‘红的’一点。你还会在露台花园上,看到这首充满激情、充满勇敢的我们女性集体的诗歌。” 

 法广:在这次展览之前,在2009年-2010年时,您与法国爱马仕集团合作,在上海开设了”上下“这个品牌。您当时是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艺术总监。这两个身份之间您怎么去平衡?两个身分彼此是否也会有矛盾? 

蒋琼耳:“我觉得,我不是个生意人,我也不是个企业家,我是个艺术家。 我和爱马仕一起创造‘上下‘这个代表中国卓越工艺和当代设计的品牌。我在其中的角色既不是CEO,也不是艺术总监,这些是社会加给你的(标签)。我其实就是一个创造生命的母亲。每一件作品,都是创造生命。我是一个创造者,是艺术家,我在‘上下’里的角色就是creation。我就是来创造的,来创造生命。所以,如果把‘上下‘想象成一个生命,我要赋予这个生命一个雏形,一个基本的精神价值观,一个基本的个性,一个风格,一个语境。 这些都是我赋予它的。这花了我十年的时间。现在它长大了,这时候它就需要一位所谓的企业家,所谓的CEO。这么多年间,我是一个创造者,我创造他的生命,尽我之所能。 但是在他长大的时候,我要放它继续它的生命,我也继续我的生命,继续创造别的更多的不同的生命、故事、桥梁。”

法广:与爱马仕合作的品牌取名“上下”。这是一对彼此对立的概念。您当初选择这个名称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蒋琼耳:“我觉得这样一个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在中国文化中寻找卓越的平台或品牌,更多的应该是从philosophy就是从哲学,从精神上赋予它一个名字。 中国很多古诗词里面用“上,下”来形容空间、时间、生命:上下五千年;承上启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上下‘其实是很神的。这是两个最简单的字,每个字三划。‘下’是‘上’在水里的倒影。很神奇。我觉得‘上’和‘下’代表着一种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两个看似对立的事务间,对一个平衡点的寻找和创造。传统与当代,工艺与科技,白天与黑夜,城市与自然,东与西……矛盾吗?不矛盾,它是在一东一西之间,创造一种新的能量。” 

* - * - * - * - * - * - * - *

蒋琼耳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艺术世家。外祖父蒋玄佁是最早留洋并将西方油画引入中国的艺术家之一。她的父亲刑同和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参与了90年代上海博物馆的设计。蒋琼耳也得天独厚,得以师从中国艺术大师韩天衡、程十发等人,学习书法和中国画。2000年,蒋琼耳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决定来法国深造,攻读室内空间和家具设计专业。从此频繁往来于中法之间,在两种不同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2010年她与法国著名奢侈品牌爱马仕合作,努力将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与以作为爱马仕集团核心底蕴的法国手工艺结合,创作出新的风格。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时,蒋琼耳入选“50年50人”。十年后,蒋琼耳以“时间的容器”大型装置作品为原本外观色彩单调的吉美博物馆外墙,也为因种种分歧而难有起色的中法外交关系60周年庆祝,添上一笔节日的色彩。

蒋琼耳装置艺术组件将在吉美博物馆展出至2025年2月16日。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