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文化艺术

中提琴协奏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发表时间:

帕格尼尼提出委托柏辽兹创作一首乐曲,正好当时帕格尼尼刚刚得到一把斯特拉迪瓦里中提琴,于是帕格尼尼致信柏辽兹,请他写一首中提琴协奏曲。柏辽兹很快着手创作,但是当第一乐章接近完成时,他把谱子寄给帕格尼尼,帕格尼尼却很不满意,原因是中提琴在其中的分量不够,据说帕格尼尼指着总谱上的某个地方说:“我休息的太久了,我需要活动一下。”帕格尼尼希望得到的是,像传统的协奏曲,甚至是他自己的作品那样,突出独奏乐器,让中提琴从头到尾占主导地位,而伯辽兹的创作,却成为了“一首有中提琴独奏的交响曲”。

柏辽兹
柏辽兹 DR
广告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音乐史上的名作, 灵感来自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拜伦的长诗一共四章。诗人热切关注人民的斗争,焦虑着人民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怀抱着从事英雄事业的理想。诗人在哈罗尔德的形象里,反映出自己生活与性格的某些特点:高傲冷漠,放荡不羁,对上流社会的憎恶和鄙视等。

柏辽兹的中提琴协奏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也有四章。第一乐章是“哈罗尔德在山中”。开头略带忧郁的赋格段展开,如同一个漫步在山中的人的思索,大自然的美景抚慰了他的心灵,他逐渐感觉到周围一草一木的温柔,最终感受到心中平静然而巨大的欢乐,中提琴演奏的代表哈罗尔德的固定乐念,最终也加入到象征了另一段欢乐的赋格段当中。

第二乐章标题是“朝圣者的进行曲”。乐队描绘了唱着晚祷缓缓行进的朝圣者的队伍,中提琴固定乐念在中段的进入,就好像一个在旅馆中辗转难眠的旅行者,听着外面的歌声,独自默念的祈祷。这一个乐章静谧如同夜的音乐,很多人都认为是伯辽兹最动人的音乐,连幻想交响曲中描绘的夏日黄昏都无法超越。

第三乐章是登山者的小夜曲。乐队演奏的是意大利民歌风格的旋律,纯朴浓郁的木管模仿了意大利的风笛。田园风光,固定乐念形成了对位,相互缠绕,结束在一片迷失的安宁当中。

第四乐章是“强盗的纵酒狂欢”,类似于幻想交响曲当中的巫魔会。中提琴回忆前面乐章的动机,屡次被粗野的打断,乐队逐渐陷入了疯狂和混乱,但是中提琴坚定而勇敢地回到了朝圣者的进行曲的主题。中提琴在结尾演奏的代表哈罗尔德的固定乐念,但这一丝乡愁,结束了整个旅程。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的创作还有帕格尼尼的因缘。1833年,51岁的帕格尼尼在巴黎听到了柏辽兹的音乐会,在这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看到了曾经在自己体内的活力,那些曾经燃烧在自己心底的音乐的火焰同样烧灼着眼前的这个天才。音乐会之后,他向人们打听这个年轻人,他们告诉他,当时的柏辽兹虽然赢得了著名的罗马大奖,而且在3年前就创作出了《幻想交响曲》这样的杰作。

帕格尼尼提出委托柏辽兹创作一首乐曲,正好当时帕格尼尼刚刚得到一把斯特拉迪瓦里中提琴,于是帕格尼尼致信柏辽兹,请他写一首中提琴协奏曲。柏辽兹很快着手创作,但是当第一乐章接近完成时,他把谱子寄给帕格尼尼,帕格尼尼却很不满意,原因是中提琴在其中的分量不够,据说帕格尼尼指着总谱上的某个地方说:“我休息的太久了,我需要活动一下。”帕格尼尼希望得到的是,像传统的协奏曲,甚至是他自己的作品那样,突出独奏乐器,让中提琴从头到尾占主导地位,而伯辽兹的创作,却成为了“一首有中提琴独奏的交响曲”。

帕格尼尼拒绝演奏这首作品,但是柏辽兹却欲罢不能,因为他已经把这部协奏曲看作了自己几年来的总结和回顾,一次心灵之旅。他使用了“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作为题目,取自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四个乐章分别讲述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的见闻,用中提琴演奏的一个短小的动机代表哈罗尔德,与幻想交响曲的固定乐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其丰满的戏剧形象,深沉内敛的思索,和充满大自然气息的背景,那些如同阿尔卑斯山一样壮丽,如同地中海一样宁静的乐队轰鸣,比之幻想交响曲,有更胜一筹。

虽然遭到了帕格尼尼的拒绝,但是柏辽兹还是完成了整部协奏曲的创作。1834年,协奏曲在巴黎首演。当时担任独奏的,是一位同样传奇的演奏家克雷蒂安·于朗,他是当时巴黎歌剧院乐队的首席,据说他使用的是一把传奇的具有魔力的五根弦的小提琴。首演的当天,帕格尼尼也在场。演出结束,所有人伴随着哈罗尔德都经历了一场心灵之旅。当乐队准备退场的时候,帕格尼尼突然出现在舞台上,他拉住柏辽兹,单膝跪下,亲吻他的手说:“我从来不曾从在音乐中受到像今天这样的感动!”音乐会之后,他致信柏辽兹,表示“委约并没有取消”,为这部作品,他支付给柏辽兹两万金法郎,使得柏辽兹几乎一夜之间摆脱了贫困。在随后的几年里,柏辽兹不再那样捉襟见肘,终于写出了他得以名垂青史的大多数作品。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