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生态 健康与科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气候变化缓解政策来得越早,成本越低

发表时间:

全世界必须在我们现在这个十年结束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四分之一,才能在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要取得进展实现这一重大转变,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短期经济成本——但与减缓气候变化的诸多长期收益相比,这些成本微不足道。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了不同的气候变化缓解政策对产出和通胀的近期影响。如果目前立即开始实施正确的措施,并在未来八年内分阶段落实,那么成本将会很小。然而,如果可再生能源转型被推迟,成本将大大增加。

生态、健康与科技
生态、健康与科技 © 网络图片
广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专家Benjamin Carton 和Jean-Marc Natal 撰文说,为了控制成本,气候政策必须是逐步实施的。但为了取得最大成效,这些政策还需是可信的。

如果气候政策只是 部分可信,企业和家庭在规划投资决策时就不会考虑未来税率的上调。

这将延缓转型进程(对隔热和供暖、低排放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减少),从而需要采取力度更大的政策来实现相同的脱碳目标。其结果是,到本十年末,通胀率将会更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会更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如果政策只是部分可信,那么到2030年,向再生能源转型的成本可能增加近一倍。

政策制定者亟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气候政策是否会使各国央行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以及在当前的高通胀环境下,是否可能出现工资-价格的螺旋式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以可信方式逐步实施气候变化缓解政策,将为家庭和企业的低排放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与时间。货币政策需要调整,以确保通胀预期保持锚定——但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模拟的这类政策而言,政策成本和实施难度均小于央行在应对能源价格突然飙升的典型供给冲击时的情况。

如果货币政策失去可信性——这是当前高通胀环境下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那么成本将会高得多。如果通胀预期脱锚,那么实施气候政策可能会导致第二轮效应,并在产出与通胀之间形成更强的权衡取舍关系,正如“可信度低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一样。

一些人建议,等到通胀水平下降后再实施气候变化缓解政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析了将气候政策实施推迟到 2027年的情景,从长远来看,这一情景仍然能实现累计排放量相同程度的减少。如果推迟启动一揽子政策,将需要更快地分阶段实施且征收更高的温室气体税,因为需要更大幅度的减排才能抵消2023年至2026年的累积排放量。

分析结果是惊人的。即使在货币政策可信、脱碳发电转型迅速推进这一最有利的情景下,产出与通胀之间的权衡取舍关系也会大大增强;四年之内,GDP必须较基线下降1.5%,才能使通胀回到目标水平。如果将气候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推迟到2027年之后,那么将需要更加急剧的转型,而这将以实际GDP的巨大损失为代价来控制通胀。我们等待的时间越长,就会面临越困难的权衡取舍问题。

更好地了解气候政策的近期宏观经济影响及与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完善其设计至关重要。清洁经济转型会带来短期成本,但推迟转型的成本则要大得多。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