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中共五中全会闭幕,舆论聚焦公报解读

发表时间:

经过为期四天的闭门会议,中共19届五中全会周四闭幕,官方按惯例于次日召开记者会,说明会议精神,而不同之处是此次记者会首度以“中共中央”名义举行,官方并指这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和创新。于此同时,外界也纷纷对周四公布的会议公报做各自解读。

中国举行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照片 2020 10 23
中国举行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照片 2020 10 23 REUTERS - CARLOS GARCIA RAWLINS
广告

法新社报道指,会议公布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强调推动国内消费和科技自主,但并未设定增长的目标。此外,此次五种全会也打破惯例,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有评论将此解读为显示了习近平长期执政的愿望。

制定“十四五”、即2021至2025年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是此次五中全会主要任务。规划提出后将在明年三月提交人大会议正式通过。就十四五规划,公报内容突出了对农村建设、国土规划、环保、文化软实力和“一带一路”等方面的陈述。不同于“十三五“时其提到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此次公报就“十四五”未对经济增速过多强调,对主要目标的提法是:经济增长潜力充分发挥。法新社报道的解读为,这是由于面临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并指由于疫情,北京在今年年初已经放弃为2020年设定增长目标。

对于所提“潜在增速”的理解,有中国经济专家的分析测算指,GDP年增率应都低于6%,在5%到¬6%之间。

在对美竞争加剧和新冠疫情危及全球的背景下,公报强调:“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动荡和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呼吁建立更注重家庭消费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法新社就此指,中国长期以来依靠大量投资、尤其是针对基建项目以及大量廉价产品的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显然已经走到极限,而资本经济分析师则警告指,如果没有新的国内增长源,到2030年中国的GDP增长可能会放缓至2%。

在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成为美国制裁目标,中国关键技术仍需依赖进口时,公报强调科技自立,将“科技自立自强”列入2035年国家发展战略各项规划任务中的首位。

在政治层面,公报一如既重申中共马列毛邓江习的传承序列说法,重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更要求中共“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于变局中开新局”。

公报未提及中共下一届领导人安排,有媒体分析指,这显示出习近平在五中全会再度巩固了党内“掌舵”地位。“纽约时报”报道说,会议凸显了习近平看似“无限”的政治控制力,在其他国家领导人仍在困于新冠疫情是,中国承诺实现经济复兴,在科技方面自力更生,并加强军事力量以保护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公报没有直接提及濒于崩盘中美关系。在周五的新闻会上当记者提出相关问题时,中国官员的回答则试图淡化中美关系对立的严峻程度,更称中美脱钩“不现实”。

此外,港台媒体也注意到,在北京不断收紧对香港管治和台海两岸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五中全会公报就港澳台内容比例较之前大幅下降,在六千多字的公报中,只在倒数第二段以28字谈及港澳台,提到“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并没有直接提“一国两制”和“台湾”。而有关军队建设的内容也引发猜想。公报首度提出“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部分台湾军事评论指,这一提法过去很少见,公报虽没有详细说明任何新计划,但提出“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报道指,随着中印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边境紧张、以及台湾、南海的局势不断升级,习近平在近来与军队的数次露面中,已反复提到这个主题。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