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台新冠疫情升温,防疫措施随机应变重在减灾

发表时间:

已经封城防疫一个多月的中国上海开始出现部分社区微解封迹象之际,首都北京已经连日笼罩在上海模式封城的阴影之中。而与此同时,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伴随奥米克戎毒株传播的新冠疫情正持续推高当地的防疫压力。根据台湾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数据,5月1日,台湾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已超过1万7千例,创疫情爆发以来最高记录。但政府5月1日的防疫大会后,仍然决定持续放宽防疫措施。行政院长苏贞昌向媒体表示,台湾不会采取像中国上海那样严酷的封城措施。如何理解新一波新冠感染高峰下,台湾的应对措施,我们电话采访了台湾病毒专家、目前南台科技大学讲座教授苏益仁先生。苏益仁先生曾在2003年的萨斯疫情期间担任主导防疫工作的台湾疾病管制局局长。

台湾行政院长苏贞昌(前中)2022年5月1日至卫福部疾管署出席「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扩大防疫会议,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右2)、行政院发言人罗秉(右)陪同。
台湾行政院长苏贞昌(前中)2022年5月1日至卫福部疾管署出席「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扩大防疫会议,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右2)、行政院发言人罗秉(右)陪同。 © 中央社記者裴禛攝
广告

针对台湾目前不断走高的确诊人数,苏益仁教授指出,由于比较严格的边境锁治措施,台湾与中国大陆一样,是此波伴随奥米克戎毒株新冠疫情的最尾端爆发,但从欧美国家自然感染率,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地的疫苗施打、边境管制以及百姓遵从政府防疫指示的情况来看,他预计未来台湾也会有两到三成居民,自然感染新冠病毒,可能相当于600万到700万人口。这波疫情可能会持续三到四个月。台湾政府的防疫措施比较谨慎,而目前台湾老年人疫苗施打率大概在五、六成左右,所以政府防疫重点是老年人区块。

苏益仁: “现阶段台湾防疫重点应该是放在重症人口防疫上。这是目前必须要做的工作。但是,大量的阳性确诊病例会挤爆公共卫生体系,比如各县市卫生局的防疫人员,或者是医院的急诊室——民众快筛会挤爆医院急诊室。这两处目前遇到困难,所以必须要赶快施解。”

“我个人建议,在传染病防治法规范方面,将目前的第五类感染病例,降到第四类,相当于类流感重症病例。如果能这样,我想,我们可以省去公卫体系很多不必要的防疫作为,比如隔离、通报、送餐包等。这些措施给防疫体系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如果降到第四级,就可以免去这些作为,让防疫体系集中在重症和医疗体系的运作上。这是我个人的建议。”

法广:您提到的第五类、第四类是指什么?

苏益仁:“台湾传染病防治分为五类。第五类指的是完全是新兴的、我们完全不了解的传染病情况,因为不晓得传染途径、重症比例多少,所以这类疾病会首先归入第五类。列入这个级别的疾病,确诊病例必须在24小时内通报,确诊病人必须马上隔离,这是防疫体系避免疫情扩散的非常重要的做法。但目前的新冠-19疫情,我们在过去两三年已经知道该病毒的重症率和死亡率已经降得很低,与当初在武汉传播的时候,以及后来的德尔塔毒株相比,重症和死亡率大概已经降到1%,这就很像流感疫情。我们现在对这种传播情况已经掌握得相当清楚,所以应当将级别降到第四级,就是流行性感冒重症的级别,防疫措施只集中重症病人,主要是尽量减少重症。”

防疫三支剑:疫苗施打、药物准备、轻症与重症分流

法广:苏贞昌行政院长5月1日说:台湾防疫不会采取像上海那样严酷的封城措施。但奥米克戎毒株传染性极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像上海等其它中国城市那样的严格的清零政策,台湾有多少可以操作的空间呢?

苏益仁:“中国“清零政策“可能更是政治性的因素,因为20大以及以后的人大要决定领导人的第三任期,所以还是采取清零政策。但我想,这不是科学防疫的做法,而是政治因素。”

“台湾因为原本有萨斯疫情时的经验,所以台湾人边境管制一直做得非常好。奥米克戎传染力很高,但重症率很低。在这样的情形下,边境限制或其它非药物介入的防疫措施大概都难起到作用,所以,台湾很早就开始思考要怎样与病毒共存。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概从4月的时候,台湾就已经发现这个问题。疫苗施打、药物准备,再加上轻症与重症分流,这是所谓台湾防疫三支剑,是政府目前在推动的三项重要工作。我想,是希望在达到与病毒共存之前,能够阶段性的随机应变,启动防疫层级。这是一个减灾概念,重点是希望能够不要一下子造成中重症死亡人口大量增加。目前就是如此。但未来两三个月,怎样随机应变,我想,还有一段要经受考验的路,因为公卫和医疗体系目前都受到冲击。”

苏教授随后补充说,要不要采取比较严谨的措施,让疫情发展较久,还是稍微放宽措施,让民众可以接受,让疫情可以缩短,这不是很容易做出的决定,因为台湾民众已经长久处于没有疫情的心理状态。心态调整恐怕是台湾防疫需要重视之处。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