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封控结束却现通缩 中国经济前景黯淡?

发表时间: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周三(8月9号)公布的数据显示,七月份出现了两年多来的首次通货紧缩,加上周二最新出炉的出口大幅下跌的数据,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疫情后复苏步伐的质疑。

中国一购物中心
中国一购物中心 AP - Andy Wong
广告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NBS)的数据,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 7 月份同比下降了 0.3%。中国解释称主要因去年基数较高影响;且其中包括猪肉及鲜菜等,食品价格下降1.7%,进而导致消费价格指数下降。

通缩的陷阱风险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即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从字面上看通货紧缩似乎是对购买力是件好事,但实际上却暗藏对经济 的威胁。具体说就是消费者不再消费,或者等待进一步降价而推迟购买。 在没有需求或需求降低的情况下,企业被迫削减产量,进一步打折以清理库存,同时冻结招聘或裁员。导致经济学家所称的螺旋式下降局面的风险。

在新冠大流行限制结束后,大多数发达国家出现了“报复性消费”的繁荣。企业难以满足需求,因而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局面。 但中国的情况却并非如此,清零政策取消后,物价并没有飙升。中国今年初由服务业支出带动的一轮经济反弹“只是昙花一现”。4月以来,中国经济复苏在多个层面止步不前;5月的青年失业率更飙升到20%以上的历史新高;6月的中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3个月萎缩,而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出口也走弱。此外,尽管中国放宽了调控政策以刺激购房需求,但房市这个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如今依然呈现衰退状态。

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在疫情结束并重启经济后出现通缩,实际上暴露出中国经济经过3年防疫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其中包括家庭负债情况恶化,这种恶化抑制了消费支出,这一点从6月的CPI数字即可看出。

报导指出,中国需求不振的局面,与美国及多数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想方设法控制物价,西方国家的物价仍不断上涨。为此,专家们呼吁中国官方采取更多措施扭转低迷的气氛,并提振需求。

中国的主要增长引擎失灵 复苏结构性阻力重重

法新社报道,日本瑞穗银行的分析师 Ken Cheung 认为:"通货紧缩反映了一个现实,即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正在耗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刺激计划来提振需求。”

许多经济学家都主张采取这样的计划来支持经济活动。但就目前而言,当局仅限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向私营部门表明意图,却没有取得任何令人信服的结果。

实际上,中国在 2020 年底和 2021 年初经历了短暂的通货紧缩,原因是猪肉价格暴跌,而猪肉是中国消费量最大的肉类。再往上追溯,出现通缩是在 2009 年。许多分析师担心,在中国的主要增长引擎失灵、青年失业率创下 20% 以上的历史新高之际,这次的通货紧缩期会更长。

龙洲经讯 ( Gavekal Dragonomics )公司的经济学家安德鲁-巴特森(Andrew Batson)认为,长期以来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四分之一的房地产业危机是这次 "通货紧缩冲击 "的 "主要 "原因。

另外,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BNS)的数据,7 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再次萎缩(-4.4%),这是连续第十个月萎缩。该指数衡量的是商品出厂的成本,可反映经济的健康状况,6 月份已下降了 5.4%。 生产者价格下跌意味着企业利润率下降。 在这些指标公布之前,中国的出口数据令人失望,而出口历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周二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受海外需求疲软的影响,7 月份出口同比降幅最大(-14.2%)。

这种情况对数以万计的企业造成了直接影响,经济形势正威胁着政府今年 5%左右的增长目标。官方数据显示,2023 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仅为 0.8%。

外国投资大幅下降

同时,中国也要应对不断膨胀的地方政府债务和房地产市场的挑战。创历史新高的青年失业率也受到密切关注,预计今年将有创纪录的1158万大学毕业生进入中国就业市场。

另外,在与中国政府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西方一些政治领导人主张与中国 "脱钩",即切断所有经济联系,或至少限制对中国的依赖。据美国投资银行高盛(Goldman Sachs)称,第二季度,外商在华投资降至 1998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一家专门研究中国的咨询公司 SinoInsider 的分析师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几乎没有挽救经济的选择"。还指出,7 月份生效的新反间谍法引起了商界的担忧,它 "进一步削弱了 "投资者的 "信心"。

据英国商业日报《金融时报》和彭博社报道,中国已命令其经济学家不要报道过于危言耸听的消息,尤其是有关通货紧缩的消息。中国官方全力消毒陷入通缩说,今年4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强调,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今天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也解释,中国CPI年减是阶段性的,随着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稳步扩大,供求关系持续改善,加之去年同期高基期因素逐步消除,CPI有望逐步回升。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