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观察中国

“新疆棉之战”犹如“阿拉斯加第二季”,是中美摊牌的后续

发表时间:

 近日出現在中国大陆互联网上抵制西方某些知名品牌的轩然大波,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议题的分析评论。 

德国新疆维族研究专家Adrian Zanz 推出的有关新疆棉花行业的强迫劳动的调查报告,2020年12月15日。
德国新疆维族研究专家Adrian Zanz 推出的有关新疆棉花行业的强迫劳动的调查报告,2020年12月15日。 © 网络
广告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大陆民间在党媒翻旧帐鼓动下,杯葛去年底宣布拒用新疆棉花的瑞典H&M时装产品,曾对新疆问题发声的Nike、Adidas等也遇抵制。大陆像几年前杯葛日本车、抵制韩国货的风潮再起,吓坏一些外国厂商,与中方自称‘负责任的大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期望很难兼容。”“中国用庞大市场和消费力反制西方,习近平近期谈话强调‘东升西降’‘中国可以平视世界’了,让爱国民众摩拳擦掌,颇有当年义和团精神复活意味。小粉红网上烧外国品牌球鞋,义愤填膺,都强化新疆棉花和中国产品在西方社会的争议,做法未必明智。”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新疆棉花成为中国舆论的爆点,H&M、耐克等去年宣布抵制新疆棉花的西方公司遭网友吊打,美西方联动就新疆事务制裁中国和中国的反制裁激化了两边的情绪,为事情注入了罕见的热度。”“远离政治纷争是跨国公司的共同座右铭,那些西方服装企业参与制裁新疆犯了商业大忌,美国威逼它们政治挂帅则与全球商界认同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加上中国市场加速扩大的吸引力,我们在这场斗争中决非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无力和被动。我们认为,中国网民有权利翻那些跨国公司屈从于华盛顿而冒犯中国公众的各种新债旧账,以市场的方式让它们付出代价。”

 香港《信报》的社论称:“H&M接近半年前的声明为什么在当时没掀起一丝涟漪,要待至现在才被翻旧账引发轩然大波?有论者分析,可能跟《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有关,中欧双方经过七年磋商,终于在去年底谈出眉目,十二月三十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透过视像会议,与欧盟领导人及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不难想象,新疆棉事件当时受到冷处理,原因是不想破坏谈判气氛。”“眼下欧盟跟美国和西方盟友利用新疆人权问题大兴问罪之师,中方决定高调反击,既是民族主义情绪反应,亦可视为非一般的‘极限施压’谈判策略,让欧盟知晓中国的市场力量沛然莫之能御,正如国家领导人多番重申,中国人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韩咏红的评论称:“紧随中美阿拉斯加火爆会谈后上演的这轮新疆人权课题与‘新疆棉之战’,犹如‘阿拉斯加第二季’,是上周中美摊牌的后续,双方针对不服气的突出争议继续再战。美国以行动演示它与盟友协调行动,执行价值外交,对华施压,维护二战以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意志与能力;中国则不能让公开的联盟制华行动奏效,它强烈反击也是必然的。除了战略的严肃考虑外,气势上双方也都有不能示弱的理由:美国需有维护世界头号大国的架势与联盟体系的团结,这也是其核心利益;而中国既已宣布了‘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自然要维护这重要战果。于是,在外交层面的相互制裁、以眼还眼后,中国再瞄准曾对新疆棉发声,在中国又有庞大市场的西方品牌进行敲打,既显得声势浩大,又可避免与美欧大国的外交争端失控。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