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未正式签署的利比亚停火能否维持到柏林峰会?

发表时间:

俄罗斯与土耳其两国斡旋利比亚冲突双方停火的莫斯科谈判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利比亚民间武装力量领导人哈利法•哈夫塔尔14日已经离开莫斯科,走前并未签署其对手接受签署的停火协议。当地本就脆弱的停火状态是否还能持续、原本可能在下周日19日在柏林举行的利比亚危机国际会议能否举行都因此成了悬念。

2020年1月13日,土耳其外长和俄罗斯外长在莫斯科就利比亚冲突停火谈判举行记者会。
2020年1月13日,土耳其外长和俄罗斯外长在莫斯科就利比亚冲突停火谈判举行记者会。 Pavel Golovkin/Pool via REUTERS
广告

这次莫斯科会谈由俄罗斯和土耳其两国发起。交战双方领导人,也就是获得联合国承认的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总理萨拉杰,以及民间武装力量领导人哈夫塔尔13日均应邀前往莫斯科。在此之前,双方部队已经在俄罗斯和土耳其斡旋下,自12日零时起,在当地实施停火。这次莫斯科会谈的目的是交战双方正式签署停火协议,为19日在联合国主持下,在德国柏林召开利比亚危机国际会议创造条件。

利比亚自2011年卡扎菲政权垮台后,一步步走向内战。联合国承认的民族团结政府始终未能在全境内行使职权。2019 年4月起,一直称霸利比亚东部地区、自称利比亚“国民军”的民间武装力量在哈夫塔尔领导下,以清除西部地区的“恐怖分子”为名,开始挺进首都的黎波里,与民族团结政府的部队交战。长达九个月的战火令当地居民苦不堪言。根据联合国数据,280多名平民百姓死于非命,双方将士损失超过两千,近15万人被迫流亡,成为最近几年欧洲面对的难民危机压力的最大因素。

今年1月8日,俄罗斯和土耳其宣布已推动交战双方接受一项停火倡议,并自12日零时起实施,以便在13日赴莫斯科进一步商谈,正式签署协议。其间,尽管刚刚启动的停火十分脆弱,双方不断指责对方违反停火,但因为交火行为减少,当地居民仍然获得了片刻喘息,已经关闭多日的首都机场,13日也重新有飞机起落。但是无论是观察人士,还是当地居民,对莫斯科会谈的前景并不抱太大希望,因为双方此前都提出了对方无法接受的前提条件。民族团结政府要求“国民军”停止进攻首都,并撤离首都郊区。已经控制利比亚东部地区以及南部大部分地区的“国民军”则要求民族团结政府解散民兵组织。交战双方领导人虽然都抵达了莫斯科,但并没有安排直接会面。民族团结政府总理在停火协议签了字,但“国民军”领导人哈夫塔尔在一番犹豫之后,还是决定一走了之。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14日承认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成果。但他表示,将与土耳其政府继续努力。

莫斯科谈判无果而终,但却是俄罗斯与土耳其在中东地区努力推动各自影响力的最新表现。俄-土两国其实在利比亚危机中立场并不相同。土耳其支持联合国承认的民族团结政府,而莫斯科则更倾向哈夫塔尔领导的“国民军”。但在对立中,双方显然都更在意推进各自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埃尔多安政府不久前决定向利比亚派出军队,而俄罗斯则有不少雇佣军在当地参与交战。这次莫斯科谈判,既没有联合国参与,也没有欧洲国家代表。在俄罗斯政府看来,西方大国应当对利比亚现今混乱局势负责,因为美欧国家在2011年向利比亚反叛武装提供军事支持,并最终导致卡扎菲政权垮台。此后,欧洲对利比亚的混乱内战局面也没有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欧洲国家面对利比亚乱局的确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一方面,当地内战局势导致欧洲难民危机持续;另一方面,土耳其与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努力也让欧洲担心利比亚会成为中东地区第二个叙利亚。事实上,土耳其与俄罗斯似乎也正试图在利比亚推行他们的叙利亚合作模式。在叙利亚,俄-土两国都支持不同的当地力量,但却都成为解决叙利亚危机绕不过的对话者。

从这个角度来说,原本可能于19日在柏林举行的利比亚危机国际会议,可以是联合国与欧洲等其他国家加入利比亚危机解决努力的机会。柏林会议将由联合国主持,将至少有10个国家参与。除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外,还有德国、土耳其、意大利、埃及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3日,莫斯科会谈启动之际,法国总统马克龙特别强调,必须要达成一项“可信任的、持久的、可以核实的”停火协议。法国外交途径消息向法新社透露,倘若柏林峰会召开时,利比亚交战双方能签署停火协议,那将是一大进步。法国方面认为,柏林峰会的目标应当是巩固国际共识,促进利比亚各方恢复对话。

莫斯科谈判之际,联合国也于13日起展开讨论,以便成立观察员代表团,监督可能达成的停火协议执行。

但利比亚双方签署停火协议的希望,至少目前没有变成现实。这会在当地产生何种影响?目前的停火状态是否随之不复存在?

土耳其政府14日向哈夫塔尔发出警告:倘若“国民军”重新开始攻击行动,土耳其将给予他应有的教训。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