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亚洲周刊

玉树地震灾区最快的救援队伍是僧侣

发表时间:

亚洲周刊
亚洲周刊 RFI
广告

本期《亚洲周刊》的封面专题是什么?

本期《亚洲周刊》的封面专题是:青海地震救援真相,寺院发挥独特角色。青海玉树地震伤亡过万,寺院与政府同时救援,却是两套系统各自为政。政府有丰富物资和设备机械,但僧侣们熟悉地形,精通当地语言,为民眾信任。不少尸体由寺庙集中处理火葬,政府不一定登记,导致死亡统计不同;救灾官兵到达前,僧侣是灾区最快救援队伍;当局发放物资出现哄抢,但喇嘛布施就没人哄抢;中国大陆媒体报道迴避僧侣救灾……灾难袭来,也许成为汉藏良性互动机缘。
玉树地震,牵动全球华人的心,灾民的情况又如何呢?

《亚洲周刊》刊出记者张洁平的玉树生死劫现场笔记。她採访了四位玉树人,希望写出他们在生死劫中的经历。一切神秘,都关乎生死。而一场关乎千万生命的灾难,必定比它所被书写的更加复杂和立体  这是到达玉树之后,作为一名记者,她所感到的力不从心……

继两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后,这次玉树又发生规模七级以上大地震,且人命伤亡严重,地震到底能否预测呢?

其实青海地震前有学者準确预测并上报,却未予重视而作出预警。《亚洲周刊》专访了中国国家地震局前副局长查志元。因未预报唐山大地震而被指为罪魁祸首的查志元,提出前兆预报七级以上地震三部曲。他认为不能因唐山地震未预报而彻底否认地震预测预报。

每次大灾难,都有许多感人事跡,这次玉树地震有哪些感动人心的例子呢?
外号「阿福」及自称「傻福」的香港义工黄福荣在青海地震中丧生,他的故事传遍千里,在他可敬的捨身为人精神背后,还有许许多多默默工作的香港人义工,长期远走山区,淡泊行善,这或许是对嘲讽香港金钱至上言论的反嘲讽。地震发生时,天地动摇,阿福原本平安逃出,却折返孤儿院,救出四名师生后,仍往里面冲,但餘震袭来,结果阿福被埋在瓦砾下。

除了封面专题外,这一期《亚洲周刊》还有哪些精彩内容呢?

这一期《亚洲周刊》的重要内容还有:专访香港浸会大学驻校作家张煒。张煒新小说《你在高原》,长达四百五十万字,写了二十二年,是「中外小说史上最长的纯文学小说」;反映五十年代前后出生一代的特色,探讨中国百年转型的风云变幻。

《亚洲周刊》还专访:台湾卫生署长杨志良。杨志良顶著社会压力,不惜辞官也要坚持调涨健保费,改善全民健保入不敷出的情况,使健保财务稳定,经总统马英九协调,改採折衷版本。他说,将努力推动二代健保,其好处是缴费基础扩大、公平性扩大,并减少浪费。

另外,《亚洲周刊》还报导:马来西亚科学家李居强无意中发现新形态传热技术,突破以往的传热理论。非相变传热技术的广泛使用,将推动工业与民生领域的热高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大幅减低能源消耗和热排放,全球减碳将更见效果。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