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法中关系:全面好转还是世博效应?

发表时间:

法国总统萨科齐开启中国之行。萨科齐上任以来数次访问中国,本次访问与以往略为不同:公“私”兼行,而且夫人陪同。上次的国事访问经济优先,此次国事访问重在政治气氛。

要闻解说
要闻解说 RFI
广告

萨科齐对中国的国事访问4月28号正式开始。但他与夫人卡拉•萨科齐对中国的私人访问已经在进行中。首站访问的是古都西安,参观秦兵马俑。接下来参观古长城,这些都属于他们私人访问的一部分。

国事访问的日程爱丽舍宫已经对外公布, 除了人民大会堂前的国宾接待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举行正式会谈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前往上海参观世博会法国展馆,与法国侨民会面,并出席4月30日晚间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典礼。

萨科齐在2007年11月对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国事访问,法中双方签署了200亿欧元的巨额合同。但2008年突如其来的拉萨流血事件,使法中关系陷入动摇不定的阶段。萨科齐公开声明对拉萨流血事件感到震惊和气愤。法方还表示萨科齐能否参加北京奥运开幕式要看中方能否与西藏宗教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对话。萨科齐后来在犹豫中出席了奥运开幕式,但同年12月在波兰与达赖喇嘛会晤,从此法中关系进入冰冻期。

法国与中国发展关系的难处在于,一方面法国受戴高乐主义余绪的影响,仍要保持法国在西方大国中的独立立场;同时,法国作为一个奉行人权价值的国家,在同中国这样一个人权问题重重的国家打交道时,如何做到既要重视人权,设法引导中国向普世价值观靠拢,又不能无视现实政治,放弃同中国这样一个日益强大,牵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国保持持久的关系。希拉克时期一味迁就中国的人权问题,在法国国内有相当多的非议,萨科齐上任后,在现实政治、人权价值和经济利益之间的游弋也并不成功。最后,与达赖喇嘛相会激怒了中国。

大约从2009年春天开始,僵硬的双边关系开始松动,这同出席伦敦20国集团会议的萨科齐主动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谈有关。2009年12月,法国总理菲永访问北京时避谈人权问题,访问结束时菲永表示“双方误解的气氛已经驱散”。

萨科齐三次访问中国的时间都很关键,但每次的结果并不一样。第一次是他刚刚担任总统不久,也是在前任希拉克开辟的“和顺的环境”下,双方都有相当的期待的时期,那次访问萨科齐为法国带来了巨额合同;第二次访问是艰难的,拉萨流血事件的阴影挥之不去,又卡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节骨眼上,萨科齐在犹豫中最终去了中国,但双方不睦的阴影已经浮现。

萨科齐这次去中国是一次“政治访问”。在经济层面上,法方并不期待从中国得到巨额合同,有关民用核能、航空、环境方面的计划会谈及,但可能要等到胡锦涛今年回访巴黎时再对外公布。法国强调,萨科齐中国之行标志着两国的全面和解。爱丽舍宫认为,萨科齐仅仅两年之后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一举动本身是罕见的。在官方层面,其实对法国对中国都一样,此举意味着双边关系和解的高潮。北京方面也已表示,对萨科齐访华非常重视。
巴黎方面还强调说,2010年是法中关系发展的不同寻常之年。法国期待中方的还有,从11月份起,法国将担任20国集团的主席国,法国希望与中国在20国集团的框架下发展合作,这是因为“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着决定性的作用”的缘故。

双方还将讨论伊朗核问题,在敏感问题方面,法国还将同中方讨论人民币汇率,但据称不会从一个“狭隘的角度”去谈;至于人权问题,显然已经被边缘化。

不过,国际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布里塞怀疑,最近几个月中国领导人对西方释放的友好语气其实是一种“世博效应”。中国希望上海世博会能成为继2008北京奥运之后向外界显示中国强大的窗口。因此,中国岂能在这时会给西方制造杯葛的理由。“他们的礼貌会持续到10月份”。

法国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尼凯认为,法中关系的好转仍然很脆弱,一步走不好都会出问题。虽然法中的不睦正式结束,但法国仍处在对方的观察中。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