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欧洲难以共同的声音面向中国

发表时间:

法国有关欧洲问题网站Toute l’ Europe 5月3日在其对外经济栏目刊出一篇专访文章,认为中国面对欧洲所最为困扰的问题,是不知道应该与谁对话。文章认为,欧盟应该首先加强内部的谈判协调,共同以一致的声音对外。

特别节目
特别节目 RFI
广告

法国有关欧洲问题网站Toute l’ Europe 5月3日在其对外经济栏目刊出一篇专访文章,就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专访法国财经管理专家、欧洲管理学院(ESCP Europ)合作教授雷欧 洛朗斯。洛朗斯目前担任该学院对中国的学术协调员,同时也是巴黎工商会继续教育部中国区的学术主管。 在本次节目时间里,我们就向您介绍这篇专访的主要内容。

4月2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率领一个由50名欧盟官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中国,除了出席在上海举行的2010年世博会之外,代表团也利用此次访华与中方就双边关系、贸易合作、金融管理、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安全等议题举行讨论,人权议题也在会谈中被少量提及。对洛朗斯的访谈就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展开。

洛朗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主要依赖于出口,这一现象在对欧洲关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在某些方面这种关系有时会有损于欧洲,如双方始终存在巨额贸易逆差问题。中国的外贸盈余总体上每月保持在30亿美元的水平。但中国和欧洲仍然始终都是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

另一方面,中国只是在经济方面将欧盟视作一个整体,而在政治层面上从没有像对待美国那样、将欧洲视为一个国家来对待。但在这一点上,洛朗斯认为随着欧洲逐渐采取一致的对外政策,情况也正有所转变。

在评价欧中经贸关系状况时,洛朗斯表示,知识转让是中国贸易政策一个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中国购买或者干脆抄袭欧洲的产品,一方面欧洲向中国迁移公司,然后再从中国进口各种加工制品。

中国并没有尊重知识产权,来自中方的说法是,几个世纪前西方人拿走了如指南针等中国人的发明,以此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中国是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 。

但我们看到,今天的西方企业似乎对此更为谨慎,他们在向中国转让技术之前总是要衡量再三,中国的所谓“赶超”的速度令西方企业担忧。

就此记者的提问转向人权议题,与2008年相比,欧洲国家对中国人权方面的批评似乎少了很多,人们还记得在尤其北京奥运开幕前夕,中国因侵犯人权及西藏问题多次受到欧洲领导人的批评,因此也使双方关系一度恶化,那么今天的状况是否说明欧盟在这个问题上政策有所改变了?

洛朗斯对此的分析是,全球金融危机在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的扶持政策促使经济迅速复苏,人们最终看到世界经济成长的动力来自于中国和亚洲;另一方面,危机迫使欧洲必须以更多的精力应对内部经济问题,以上这两方面因素,促使人权话题退居其次。此外,还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人权生而有之是西方的普遍共识,但对中国人而言,所谓“天降大任”,人出生伴随着的是首先是责任义务而并非权利。

洛朗斯表示,在国际商业市场中国成为欧洲的一个重要竞争对手,美国纽约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地铁更新项目,均被中国公司承接而不再归属西方公司,在沙特,中国公司取代法国阿尔斯通为其承建高速铁路项目。如今,中国以吸收各国的技术,整合之后向外出口。

面对中国如此的发展强势,与其畏惧不若展开合作,洛朗斯认为这也是巴罗佐此次访华的意义所在,欧洲与中方洽谈合作的领域不仅限于经济,也包括在安全、气候变化、技术交流、文化教育等方面。

专访最后谈到欧洲内部的协调。洛朗斯表示这正是中国面对欧洲所最为困扰的问题,它不知道应该与谁对话,与不同国家的对话过程也往往不尽相同。洛朗斯认为欧盟应该首先加强内部的谈判协调,共同以一致的声音对外。

洛朗斯表示,中国的对外战略是多极的而不是单边的。由此欧洲应该加大努力,充分体现其作为美国之外一个富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地位。中美关系因中国的巨额美元存储显而易见异常重要,但中国政府目前也日益转向欧洲,这种倾向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清晰。中国各大优秀院校以往总是热衷于寻求与美国大学建立合作,而现在,他们也越来越多的对欧洲学校表现出兴趣。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