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

中国户籍制度可望成为历史

中国政府决定推出户籍改革,采用一个全国性的居住证制度,取代目前的户口制度,以便拉近城乡的距离,让更多农民可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福利。随着中国社会的演变,自50年代以来实施的户口制度不仅陈旧过时,还成为导致社会不公正,城乡贫富悬殊差距扩大的根源。 

广告

中国政府已经决定推出户籍改革,采用一个全国性的居住证制度,可望取代目前行之有年的户籍制度,拉近城乡的距离,让更多农民可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福利。

虽然有部分地方城市已经计画户籍改革,让农村人民也可以享用城镇居民的社会服务,但国务院在5月27日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却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証制度。

国务院在上述文件中指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証制度。

总理温家宝今年3月在人大工作报告中,已经承诺将对户籍制度作出改革,而国务院文件出台后一天,副总理李克强在《求是》杂志也发表文章,支持这个拉近农村和城镇居民福利水平的改革。

李克强在6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文章,题目是《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文章指出:「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2009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3.33∶1,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城乡和区域结构不合理问题,不仅关系到内需扩大和发展空间拓展,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文章进一步指出,应该首先对那些现在户籍不能转到城镇的农村人口,解决他们的就业、工资、子女教育等问题。

中国在50年代为了管理人口流动而实施户籍制度,但遭到批评是城乡贫富悬殊差距扩大的根源,因为户籍制度决定了人民所享用的福利多少,其中包括住房、教育和医疗服务。中国目前正推动经济结构改革,以内需逐步取代出口,城镇与农村的差距,也将妨碍经济增长。

国务院的文件指出,户籍制度改革的上述措施,将由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

户籍改革在近年中央经济体制改革文件中均被提到,2009年只作出了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的原则要求,2008年则只提到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民在城市落户,2007年提出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2007年到2009年,户籍制度改革牵头单位均为公安部。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