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观察

“一国两制”已经变调

发表时间:

七月一日,香港回归中国十三周年,由一个婴儿长成了少年,但香港一国两制的政治实验依然步履维艰,前路迷茫。今天的中国观察要向大家介绍有关香港回归中国十三年的分析评论。 

广告

香港《东方日报》的社论称:“回归十三年,乱足十三年。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回归只不过换了一面国旗、港督换成特首而已,其余一切都没有改变,甚至比以前更不堪,所以,回归纪念日是达官贵人觥筹交错的日子,也是普罗市民游行示威的日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表面上的歌舞升平,无法掩盖民怨冲天,年复一年的七一游行,其实正不断为港府敲响警钟!”

《文汇报》的社论称:“中央处理香港事务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和港人福祉。”“回顾过往十三年,香港风雨兼程,路途坎坷,种种困难、挑战和考验接踵而至,因政制争拗衍生的政治风波亦是一浪接一浪。但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险阻,中央都全力支持香港解决难题,发展经济,促进和谐。中央推出一系列‘挺港’措施,力助香港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香港《大公报》的社论称:“九七回归是主权回归,‘一国’之下才有两制,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更不是独立,特区一切政治体制建设和发展,上有宪制、基本法,下有本地立法,不存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在朝在野政党轮番执政;政制上明确是行政主导,立法于行政是既有制衡、也要配合;民主政治是大势所趋,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更不是激进反对派的专利。在特区,只能有融和政治、温和民主,不能搞对抗政治、激进民主,后者是不符政治现实,也是决无出路的。”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 “表面上香港仍然奉行‘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但是观乎近年治港情况变化,这两项国策和方针,已经变调,而且有渐行渐远的隐忧。”“回归之后,中央大力介入香港内部事务,始于二零零三年。在此之前,中央不但自律甚严,也严令各个部委、地方不能插手香港,当年驻港中联办官员,遇到记者提问香港事务,都耍手拧头,不置一词。但是,二零零三年‘七一’五十万人大游行,触动了中央最敏感的神经──香港失控,其后中央调整对港策略,以‘不干预,有所作为’为主轴,未几董建华以脚痛为由退下,由曾荫权接任。治港新局面,于焉铺开。 当年英国管治香港这片殖民地,大政方针来自伦敦,港英政府官员只负日常执行之责,中国决定按期收回香港时,起初抛出转变只是‘换旗、换督’,意即把英国治港的模式,由中国承接过来。基于种种原因,当年中国这个想法未能实现。现在的‘有所作为’方针,是否等同当年英国治港的模式,还要看更多事态发展。不过,若中央认为‘英国可以英人治港,为何中国不可以京人治港’,选择以遥控方式治港,则要三思而行。 我们要指出,当年英国治港模式能够成功,与港英政府权力来源的英国政府的民主实质和传统,息息相关,加上法治和司法独立等配套得宜,使香港得以稳定繁荣。现在中国宪法明文规定一党专政,人民对执政党的监察程度很低,内地吏治不靖,贪污腐败成风,以这样体制、运作为治港基础,对香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不言而喻。”“若中央对港的有所作为无限制地膨胀下去,而曾荫权和特区官员又俯首贴耳,衔令执行,则香港走上以法治打压自由之路,一国两制就会彻底失败。”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