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经济与贸易

中国自主创新政策可能引发中美贸易纠纷

发表时间:

广告

美国贸易代表助理迈科伊9月1日表示,美国将在11月份的中美贸易对话中,继续向中国施压,确保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不对外企构成歧视。

这位负责知识产权和创新的美国贸易官员还表示,尽管中国政府近期承诺表示,其自主创新政策不会限制市场准入,但美国企业仍对该政策表示担忧。他说,美方将继续密切关注中国相关政策的动态,并利用对话机制、包括11月份的中美商贸联合委员会年度会议,向中方提出美方的关切。

肥水不流外人田 ?

中国政府2006年提出“自主创新政策”时,似乎并未引发外界特别关注。直到09年11月发布《关于开展2009年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的通知》后,“自主创新”才引发外关注和担忧。外企担心被排斥在中国政府数百亿美元的采购计划之外。

中国出台“自主创新产品认定通知”的背景,是政府抛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该通知似乎是要将数百亿美元的国家采购范围,限制在国内“自主创新”的产品清单中,大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味。此举对中国国企来说是个优惠,但却违反世贸规定,西门子、 通用电器和微软等外企都表达了在中国受歧视的忧虑。

对于国际舆论关注中国投资环境变坏,中国总理温家宝7月会见德国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时表示,种说法“不符合事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则表示,中国政府无论对国企还是对外资,都一视同仁,没有歧视。他说,中国已加入WTO,对外商实行的是国民待遇。把外商当作自家人看待。

美国商会7月出台一份报告称,外企对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担心,不仅限于政府采购。中国政府对专利法的修改及技术标准制定程序也令外国公司担忧。报告称,修改后的专利法可让中国企业用国内专利来阻挡外国企业的竞争,而新推出的“技术标准制定程序”也偏向于国内产品。

华尔街日报称,美国商会的这份报告显示,中国支持国内技术的努力可能继续引发中美间的贸易纠纷和政治紧张。中国的作法已引起外企对政府采购政策的高声抱怨。这份报告由长期但任记者并在中国任企业高管的麦健陆(James McGregor)撰写。报告说,自主创新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计划,该计划旨在让中国在2020年之前成为科技强国,并在2050年前成为全球科技领跑者。为此,中国更积极地利用其庞大市场,令外国科技企业在“谋求当前利润”和“未来生存”之间做出痛苦抉择,迫使其转让最先进的技术。

拿到技术反手竞争

美国商会的报告称,外企高管和政府官员担心中国的自主创新政策分别对待外国企业,迫使他们将知识产权转让给中国。比如中国通过一家国企开发国产喷气式客机。虽然选择了美国伊顿公司和通用电气等企业,向该项目提供配套设备,但同时规定这些美国公司的有关业务,必须要通过一个中国的合作伙伴。报告说,一旦中国公司获得这些外国宇航公司的关键技术,便可能把他们撇在一边,并反过来在全球市场上与它们竞争。

美国商会高级副会长薄迈伦表示,许多企业,尤其是IT企业,将北京如何处理外资在这方面的忧虑,看作是检验中国目前及未来如何对待投资者的试金石。

为解决中国“自主创新”政策引发的诸多问题,美国已就此与中国展开广泛对话。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霍德伦(John Holdren) 与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举行会晤,以启动相关谈判。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今年5月也在访华期间,强调了美方对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担忧。

美商会的报告还说,鉴于中国人口迅速老化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中国努力实现经济高科技化与科技本土化,是可以理解和值得称赞的,但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却具有“反外资和走回头路”的倾向。

该报道还称,2006年中国政府那份首次提出自主创新政策的文件,已被许多跨国高科技企业看作是一份规模空前的盗取外国科学技术的计划。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