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巴黎华人

马友友的巴赫巴黎“情缘”

发表时间:

马友友、巴赫、巴黎,这三者之间有一种生命的和音乐的渊源。马友友是中国血统的当代世界第一大提琴家,他1955年10月7日生于巴黎,父母是上世纪30年代来巴黎的中国音乐家。马友友四岁在父亲指导下学的第一支练习曲就是巴赫。他父亲马孝骏教他每天只拉两个音阶,但马友友一个月后竟然能熟记拉出巴赫的三个组曲。5岁时,马友友在巴黎索邦大学音乐会上第一次演奏的就是巴赫。在50年后的2010年9月14日和15日,马友友在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剧院,演奏的还是大提琴“巅峰”和“圣经”的巴赫六套大提琴组曲,受到法国音乐节和媒体的高度评价。

马友友的巴赫巴黎“情缘”
马友友的巴赫巴黎“情缘”
广告

马友友在6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纽约,他随名师学琴,7岁时和姐姐一起被伯恩斯坦邀请,在林肯中心为美国总统肯尼迪夫妇和5千多人演奏。同样一个曲子,他可以为母亲以不同的方式演奏,然后问母亲喜欢哪个?为什么?进入青少年时代的马友友曾经自我作主,离开著名音乐学校,在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直到毕业。这成为马友友最为骄傲的一段人生经历和选择。马友友22岁开始专业巡回演出,每年巡演超过一百场,获得过15次音乐界的奥斯卡  葛莱美奖和美国总统布什亲自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马友友还被任为联合国和平大使,奥巴马总统的艺术和人文委员会代表。

马友友小时练琴的照片
马友友小时练琴的照片

马友友从巴赫开始学琴,起点就很高。他的父亲要他在睡觉前练一段琴,体会巴赫音乐的放松。这也许是马友友后来强调不能让技巧困住手脚,掌握技巧是为了自由演奏的原因。他多次演奏、两次录制巴赫的大提琴组曲,每次演奏都不一样,越来越自由,融会贯通,独具一格。他对音乐的解释也异常形象,这次来巴黎谈到对巴赫大提琴的理解时他说:“巴赫虽是日耳曼人,但他那时代还没有德国呢,巴赫大提琴被认为是西方音乐经典,但实际上吸取了不少其它民族音乐的元素,北非的,西班牙的。每个组曲有自己的基因,这个基因又在不同的乐章中发生变化,六个乐章就像六个兄弟姐妹,各有特点,又是一家人。”

说马友友和巴赫作品有缘,并并不是说他只会拉巴赫,恰恰相反,马友友的天赋聪明就体现在他对各种不同音乐的兴趣上,不论是南美的探戈、黑人爵士乐、还是非洲等地的民族乐器和音乐,他都很好奇和喜欢。他小时候开始和姐姐一样学小提琴,但又喜欢别的乐器,提出要学大提琴时,他的父母同意,但条件是:不能再换学别的了。近年来马友友组建“丝路乐队”,推广中国民族音乐,也让世界了解那些无名的中国民族音乐演奏家。学习过人类学的马友友自然把音乐的价值提到文化层面。他认为自己是各种不同文化音乐的维护者,这些文化比他更重要,而人完全可以在不贬低自己文化的同时,学习别的文化。

和他的名字一样,马友友还是个特别有人缘、朋友很多的音乐家,他平易近人、明朗灿烂的笑容出自真心,和他的音乐一样难得。他的音乐同行曾经说:“上帝造就了友友的音乐,也造就了友友的人格,上帝可以收工了。” 马友友喜欢中华语言文化,马友友将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开幕式上演出。他也曾经为美国拍摄的有关西藏的故事片演奏音乐,据说在原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美的一次宴会上,马友友被请来坐在江泽民的身边,马友友和江泽民谈到西藏问题,让江泽民非常不快。这之后几年中,马友友曾经不被容许到中国演出。事后马友友的母亲说:友友是孝子,也非常同情别人,他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他的善心。

马友友的父亲马孝骏原籍浙江宁波,曾经是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6年就来法国从事音乐,对法国和法国音乐届非常了解,是一位学识人品口碑都很好的人,对马友友的人格影响很大。马友友的母亲卢雅文原籍香港,是一位歌唱家。虽然马友友只在法国呆了六七年,但他现在仍然能说法语,也没有忘记除了父亲外,自己的第一个法国大提琴老师Michèle Lepinte女士,他说第一个老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能决定孩子喜欢还是讨厌音乐,他的第一个老师那时和蔼可亲,现在还是和蔼可亲,他来巴黎时一定要去见她。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