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慈善

媒体热炒令巴比慈善晚宴变成鸿门宴

被国内媒体热炒多时的、由比尔•盖茨与巴菲特召集的慈善晚宴昨天在北京如期举行。面对各路媒体的长枪短炮,部分中国富豪始终担心自己被暴露在公众的密切关注之下,使得这次晚宴俨然成为了一场“鸿门宴”。对此,有评论写道,也许有人会说,慈善乃社会美誉,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呢?

美国富豪盖茨和巴菲特在北京的慈善晚宴30092010
美国富豪盖茨和巴菲特在北京的慈善晚宴30092010 Reuters
广告

其实,这是对慈善事业的严重误解。捐款不是纳税,它是一种自愿行为,而且属于个人隐私。有人喜欢高调行善,但也有人喜欢“做好事不留名”,更不想让自己的善行被舆论拿来搞什么“站队排名”。

南方网上作者卞乐的文章接着说,反观国内电视上的很多所谓”慈善晚会,” 明明是强人所难,却还要假装人家是自愿的,这是典型的伪善,对社会道德不仅无益,反而有害。那么,媒体应该怎样来履行对于慈善发展的社会责任呢?首先,就应该把焦点对准社会环境,培育公众对于那些慈善捐助者和公益组织友善与信任的土壤。尤其是政府部门和慈善机构的关系,值得媒体深入探讨。政府支持慈善,并不等于就要把慈善机构统统管起来,也不等于政府出面召开慈善先进分子表彰大会,或者领导人和慈善家握手照相等等。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并不经常受到领导召见,对于他们手中掌握的巨额善款,政府也无权过问,他们却在慈善事业上忙得不亦乐乎,对此,媒体应该出来从制度层面给以释疑解惑。

其次,媒体不应只对谁捐了多少钱感兴趣,更应该关心如何使用这些钱。文章又说,至于那些喜欢逼人捐款的网民,几乎从来不关心把人家的钱都拿去干什么了,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一个完整的爱心行动,本身就包含了“捐”和“助”两个部分。“捐”了不等于“助”了,“助”了不等于“善”了。而官方的慈善募集机构究竟如何使用善款,往往也对捐助者缺乏一个基本的交待,那些富豪们因而犹豫甚至拒绝捐款,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假如把钱捐给号称世界上最透明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又担心被网民骂成是“卖国贼”,既然如此,你说这巴比慈善晚宴,他们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