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北京宣布中美即将恢复军事交流

发表时间:

中美军事交流在冻结将近十个月后,出现了解冻的迹象。继美国助理国防部长迈克尔•希弗上个月底访问北京,现在又传出消息,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将于下周在河内举行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安全高峰会的场合会晤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这意味着自从今年一月美国向台湾出售64亿美元武器装备之后,冻结了近十个月的中美军事交流关系首次出现了回暖的迹象。

要闻解说
要闻解说 RFI
广告

中国官方新华社今天发布了梁光烈将在河内会晤盖茨的消息。而在此之前,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杰夫•莫雷尔昨天就已率先透露相关信息,但莫雷尔当时的说法还不是那么肯定。他说:“我不知道此事是不是已经敲定,但我认为双方都希望举行国防部长层级的会面。”莫雷尔还透露,华盛顿和北京正在磋商,在年底或明年初安排盖茨访华。

从五角大楼发言人发布信息时的模糊说法,可以推测北京方面似乎是昨晚才最后敲定梁光烈下周在河内会晤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的日程。而这项日程的敲定,标志着北京终于决定恢复中美军事交流。因为直到6月初的时候,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打算访问北京,还遭中方告知盖茨访华时机“尚不成熟”,盖茨当时不得不放弃访华计划。

另外,据五角大楼另一名发言人雷潘(Dave Lapan)透露,双方在最近的接触中曾讨论过恢复军事交流的一些具体日程,包括10月14日至15日在夏威夷讨论两国海上关系,年底在华盛顿讨论防卫问题等等;显示双方为恢复军事交流已经进行过一系列磋商。

北京在今年一月美国决定向台湾出售64亿美元武器装备后,单方宣布停止中美之间的军事交流,作为对美国对台售武的报复。而在那之后,亚洲出现一系列复杂局面。

首先是3月26日发生韩国“天安舰”疑遭朝鲜鱼雷击沉事件,朝鲜半岛以及整个东北亚地区出现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军事对峙局面,波及中国东海和黄海;其中,造成地区局势最为紧张的是从7月下旬开始的一系列美韩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虽然美韩宣称是为了向朝鲜发出军事警告信号,但美国航空母舰“乔治•华盛顿”号进入黄海,被北京视为矛头指向中国,直逼中国的海上门户。中国军方为此在东海和黄海举行了几次对抗性的海上大规模军事演习,解放军的一些高级将领甚至发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警告性口号。由此而引发外界有关中美海上大较量的说法,一些军事专家甚至预测中美海上争强的时代已经到来。

重新启动两国间陷入僵局的军事交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判断和作出决定的。北京已经意识到,中国如果在亚洲与美国爆发军事对峙,不利于中国解决与周边国家越来越多的纷争,包括一些岛屿的主权争端。尤其在这次中日爆发钓鱼岛风波之后,尽管这些岛屿的主权争端属于中日之间的问题,但日美安保条约无形中成了日本的支柱,北京感到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借助美国来调和地区关系。

另一方面,美国近年也注意到,由于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崛起,美国正失去它主导亚洲事务的优势,这既不利于它解决朝鲜危机,也不利于美国在这一地区继续扮演保护盟国利益的角色。因此,重返亚洲是美国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其重点是阻遏中国在海上的扩张。美国虽有大约10万兵力长期驻扎在日本和韩国,但近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大提升使美国日益担心。五角大楼今年8月提交给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在太平洋的军事覆盖范围很快就可以打到美国的关岛。

今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河内举行的第17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就已挑明美国的上述立场。当时希拉里表示,解决南海主权争议是“美国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并说美国政府对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争端”表示关注,因为这一“争端”妨碍了海上贸易的开展,阻碍(他人)进入该地区的国际性水域,也“违背了”国际海洋法。希拉里的说法,显然是警告中国不要单方面处理南海主权问题,这与中方宣布完全拥有南海主权的说法存在冲突,当时激怒了参加会议的中国外长杨洁篪。

今年一月北京单方面暂停中美军事交流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曾经批评中国的做法太武断。盖茨的理由是,中美军事交流对稳定亚洲局势至关重要,而北京把它与美国对台售武挂钩,实际上是使中美关系变成了某一问题的“人质”。但北京坚持,台海安全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从这些错综复杂问题来看,美国今后的亚洲战略是长远的,牵涉到的方方面面也是长期的;中美恢复军事交流,可以降低冲突的风险,但不可能改变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