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上海视窗

西双版纳的绿色传统遭遇挑战

发表时间:

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北回归线沙漠带保存有中国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在这片仅占中国国土面积1/500的土地上,生存着占全国1/4的野生动物和1/6的野生植物物种资源,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25个热点地区之一。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广告

从普洱市澜沧县进入版纳州的勐海县境内,平坝上,满是甘蔗和香蕉地,而在坡地上,橡胶林在不久前可能是热带雨林的山坡上如大海波涛一般,席卷开来,几乎充斥了版纳州许多仍未被划为自然保护区的山地。

虽然仍是绿色,并能带来巨大收益,但橡胶林的生态价值与热带雨林难以相提并论。

上千年来,西双版纳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古老的农业系统。这个系统将水稻农业,热带森林农业,古茶树林,铁刀木薪材林,热带经济植物种植与庭院农业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人们既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求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没有西双版纳这种古老的生态观就没有这片美丽的雨林。千百年来,以傣族为主体的13个世居民族,生息繁衍于热带雨林,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傣族的语言文学、佛教经典、哲学、历史、技术工艺、道德法律、气象历法等等,都刻写在贝叶棕的叶片上,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因此也有人把贝叶经称作是写在树叶上的“百科全书”。

正是在这种传统生态观的影响下,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把对森林的崇拜与对祖先的崇拜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西双版纳许多村寨附近有各式大小不等的“神山”(当地人称作“竜山”)。

这些“神山”实际上就是传统的自然保护区,其中分布着龙脑香科的望天树,以及箭毒木、龙果、橄榄和其它物种为主构成的热带雨林。在傣族的传统典籍中记载着:“禁止砍伐神山的树木。在这些林子里,禁止砍树造房,也不能在‘神山’上建造房屋。人们不能对抗灵魂、神和佛”。民众也相信在“神山”里进行采集、打猎、伐木和种植等活动会得罪神灵并遭到不幸。

这样使得当地的许多特有植物、古老植物和孑遗植物包括大约100种药用植物和150多种经济植物得到了保护。这些“神山”还成为当地的水源林,为村寨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和庭院里,大都种满了象征吉祥幸福的“五树六花”。“五树”即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树、槟榔树、椰子树;“六花”为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黄缅桂花、鸡蛋花、地涌金莲。还有与佛事有关的树木,如建筑佛寺、制作佛像的特殊木材柚木、毛麻楝、云南石樟、山白兰、树菠萝;点佛灯用的铁刀木、石栗;制作抄写经书用棉纸的构树等。

可以这么说,每一座傣家庭院就是一座小型植物文化园,但这种传统的生态经营方式在现代的热带种植园的冲击下显得难以维系。

由于生态补偿款太少,在橡胶林带来的巨大收益前,很多保护雨林的传统都未能阻挡对财富的热望。“国家级的10块钱一亩,省级的5块钱一亩,州级的2块钱一亩,县级的只有1块钱”,吸引力和跟每年收入几百块钱一棵的橡胶很难相比。

对此,西双版纳州的书记江普生描述为, 首先,随着人口的增长,群众致富要求迫切,热带经济作物的开发种植,使人与森林、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逐步加剧。其次,各级财政对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标准太低,挫伤了部分群众的保护积极性。

当地的官员也告诉记者,虽然版纳州近年来发展了许多各种背景资本的橡胶林,但大型的橡胶公司往往注册在昆明,当地财政并未获益多少,却承担了环境破坏的许多恶果。

当地官员提出,“热带雨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双版纳最大的特色、最好的资源和资本、最有竞争力的优势”,因而,西双版纳州提出了“生态立州”的战略,制定了《生态立州战略行动方案》。

当地官方提出,在继承传统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对全州的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把林业、农业、热带作物,当地的生态旅游都考虑进去。“在保护区以外的地方,对土地的利用也充分考虑生态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在几片自然保护区之间建立生物廊道,保持物种基因库的整体价值。同时考虑推动传统森林农业,传统茶园的恢复,尊重传统文化的生态精神价值。”

绿色传统能否复兴,仍然有待观察。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