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杨恒均:知识分子应在中国社会转型中肩负责任

发表时间:

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传统的大众传媒带来深刻变革,对于新闻和言论自由都受到严格限制的中国而言,网络在公众舆论中的所起到的作用更加凸显。尽管有官方网络封锁,但博客、推特、Facebook、翻墙等种种互联网新科技的普及使得众多区别和独立于官方的声音越来越容易地被传播,与此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颇具影响、深受网民喜爱的网络作家,我们今天所采访的中国独立学者、作家和网络评论家杨恒均就是其中之一。

特别节目
特别节目 RFI
广告

杨恒均的著名小说系列“致命三部曲”被誉为是填补了中国间谍小说的空白。他从2007年起开设博客,在网上发表时政评论文章,针砭时弊、启迪民智、宣扬民主宪政理念,是目前最受网民欢迎的网络作家之一。最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他的博文选集,书名是“家园天下”,我们对他的电话采访就从这本新书谈起。

请您先给我们的听众介绍一下您的这本新书好吗?既然是网络博文的精选,是否在出版的过程中遭遇到类似网络审查的压力?

书中选的基本上都是我博客的文章,但出版社在出书的过程中已经选择了一些比较温和的文章,而且也删掉了一些敏感的内容,包括一些敏感词句。但大体的意思都没有变。内容主要是讲民主、自由、法制,用故事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什么是普世价值。

我从最初就希望出书,只是觉得出书出不了,才到网络上去写。写博客是因为觉得纸质的媒体,管得更严,而网络的尺度更开放。

之所以最终还是要出书,是为了让一些不常上网的人阅读,因为网络读者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的网络文章影响很广,我以非常温和的手法,宣扬普世价值,不管是什么人,在看了我的文章之后就可能被转变过来,至少不会骂我,不会再反感普世价值。

有一些网友也鼓励我出书。这本书出版的过程中非常曲折,一些出版社因内容敏感不敢出,结果辗转了五、六个出版社,其中和我签过合约的就有4个,但最后大都没敢出。

选用“家国天下”为书名有什么寓意吗?

我在推广自由、民主、法制和宣扬普世价值的过程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涉及“家”,即家庭和我的个人,一是“国”,即国家,然后是“天下”,包括我在世界各地的见闻,及我对世界形势的看法。

之所以分为这三部分,是因为我们在谈自由民主法制的时候,很少涉及个人,总是夸夸其谈,讲大道理。而我认为这是个很个人的事情,民主自由法制是和我们的家、我们的个人紧密相关的。另一方面,有一种说法认为,一些人追求民主、自由、法制的人就是不爱国,其实这是错误的,我认为目前在中国,爱国就是要追求民主、自由、法制,追求民主、自由、法制就是最好的爱国。所以书分这么三个内容。

这个书名确实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名独立学者,一名被媒体多次评为年度公共知识分子的网络作家,您怎么看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当代的角色和责任担当?

齐家治国平天下对我来说提法有些大了,这只是一个巧合。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目前在中国可做的事情很多,我觉得应该肩负起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对我而言,就是宣扬一些理念,讲一些故事,这是我的作用。

怎么样理解公共知识分子这一概念?是单纯的体制内外所决定的吗?

对公共知识分子,我不想争论其概念, 但是在目前中国大众的眼中,所说的公共知识分子就是他不但是一个拥有知识的人,还是一个关心公共事务的人,以是不是关心社会来界定的。

对于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因发出独立于政府的声音而受到打压,如今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因起草08宪章而被捕判刑怎么看?

政府这样做实际上非常蠢,刘晓波所作的一切实际上就是一个言论自由的问题

您在腾讯网站上开设的博客首页醒目的标题是“嫉恶如仇 从善如流”,这是您的为人做事写博客的座右铭吗?

是我的座右铭。但从一名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我最近又给它加了一些阐释。就是知识分子首先要有知识,另外还有有见识,即有自己的见解; 其次是要有常识,就是要接触社会,知道什么是常识;第四点是要有胆识,有胆量说出你的见识、你的知识和你的常识;除以上四个“识”之外,第五“识”就是“赏识”,即赏识别人,指要对人宽容,不管

是对朋友或是敌人,要有包容,知识分子应有包容心。

您的博客文章大多针砭时弊、触及社会热点敏感严肃话题,有评论说您的文章选题触动了中国社会中那些追求独立思考者的心弦,也是因此受网民欢迎的原因。您认为在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驱动下,人们热衷于追逐物质经济,普通民众还能关心政治、民主、人权这样的话题吗?

中国人穷的太久了,追求经济、追求金钱并不是一个坏事,但是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没有价值观,这个社会就会车毁人亡,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出来呐喊。至于是否会有人关心,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写博客到现在,没有任何推荐,但从最初每天20个读者、到后来2千、2万、20万都不止,你说民众到底关不关心呢?
我的文章从来不说什么房价太高,贫富差距太大等,我只是讲一些很简单的道理,就有很多人关心。这说明只要社会有一个信息传播平台让大家知道,人们就会关心。

您对中国的民主现状怎么看,在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际,您对中国在新一年的发展有怎样的希望和展望?

一年的时间不够长,但我对中国的民主总体上是有信心的,不管是体制内、体制外,包括现在的经济发展,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是有进步的。这些进步不一定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包括老百姓富裕了,有了互联网,有了更多的信息,是迟早是要变化的,对此我很乐观。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