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时事观察

诺贝尔和平奖凸现中国一贯政策与普世价值间的冲突

发表时间:

在中国社科院退休政治哲学教授徐友渔看来,2010年对于中国,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独立作家刘晓波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而中国在一系列国际事件中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外部世界常年对中国崛起的忧虑。

广告

2010年对于中国来说,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是不平静的一年。在外,上海世博会虽然再次向世界宣誓中国强势崛起,从世界网络巨头谷歌退出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到中日撞船事件后的外交危机,亦或围绕诺贝尔和平奖和颁奖典礼的交锋,都显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充满险滩暗礁。在内,中国虽然先于欧美国家走出经济危机,但是频繁发生的工潮预示成就了中国经济飞涨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消失;与此同时,物价高涨,民怨加深;房价居高不下,暴力拆迁越发有恃无恐,“血房”地图应运而生。但是,在中国社科院退休政治哲学教授徐友渔看来,2010年对于中国,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独立作家刘晓波荣获诺贝尔和平奖。而中国在一系列国际事件中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外部世界常年对中国崛起的忧虑:“特别是在诺贝尔和平奖问题上。倘若没有这件事,可能还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这件事说明中国现行的方针实际上同人类大家庭普遍公认的一些准则是相违背的。”

徐友渔认为,之所以如此,并不完全是需要维持稳定的内政考量:“不完全是出自内政。内政是一个方面,他(中国政府)的政策无论对内对外都有一些东西是从自己特定的政治立场考虑的。但是,一些对外的东西也跟国际上各种各样的因素有关。并不是完全立足内政考虑。

刘晓波获奖本身对于中国来说已经是一种冲击,但是围绕颁奖典礼展开的交锋是否也会对中国国际、国内环境有一些影响呢?

徐友渔表示:“我想会有影响。当然,如果没有这件事,他的国际、国内政策还是一如既往的。只不过这件事使有些矛盾更明显,更尖锐。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件是才刺激他采取这些政策。” “这件事他与国际大家庭普遍的原则、普遍的价值有一个正面的冲突,很明显。就算没有这件事,他的所作所为还是跟人类公认的准则不一样。比如国内的人权问题,或者他在国际上的所作所为,即使没有颁奖这件事,他的做法还是一样。”

徐友渔对2011年这种紧张局面有所改观不抱太大希望:“我觉得只会更恶化,而不会向好的方面转化,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因为,以前还有各种可能性,比如他更考虑自己的形象,或更考虑国际舆论,或者更加收紧。现在看来,他倾向更加收紧的做法了。无论对国外,还是对国内,都会这样。

在颁奖典礼前,很多支持刘晓波获奖的人士都或多或少的被限制行动自由。徐友渔就是其中之一。他表示,虽然随着颁奖仪式结束,情况逐渐变好,但是,据他所知,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恢复到原来的状况,现在还是下落不明,或是还没有完全恢复自由,比如李海,查建国等人。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