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书香世界

在中国,每个人都在路上-- -《寻路中国》

发表时间:

近几年在欧美国家,谈论中国、认识中国的书籍成为热门。政治、经济、文化类的关于中国的书多的让人目不暇接的时候,从什么角度讲述中国好像成为这本书能不能受到青睐的关键。最近在美国就有这么一位中国通他选了一个很特别的视角来观察中国,这位名叫何伟(Hessler)的纽约客记者选择了汽车,他租了一部美国产的切诺基吉普车,开始了他的寻路中国之旅,然后写下一部书叫《寻路中国》。他还一再告诉读者,这不是一個关于汽车和道路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处于疯狂移动状态中的国家的故事;他说:在中国,每个人都在路上。

广告

结果这本书一出版,就荣获好几项奖:2010年度经济学人十大好书、亚马逊书店百大好书、纽约时报百大好书。

一般关于中国的报导都集中在政治与经济议题之上,试图带给读者一些戏剧性的、夸大的精彩故事。但何伟作为一个真正深入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西方记者,他从2000年到2007年之间在中国担任纽约客记者,他利用这八年时间开著租来的吉普车游遍中国大江南北,跨越了无数乡村与城市,带领世人深入中国最真实的一面。

的确,在中国,每个人都在路上。

通过什么来了解中国?
在第一部里,作者选择了沿古代中国横贯东西的城牆而行,也就是今天被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者塑造的长城,这里崎岖难行,本非道路,古老颓败的城牆承载了古今殊途的意涵:古代它是中国抵御胡人的工具,今天抵御胡人的城堡没落荒废,人们沿著新修的路去了南方寻找机会。

第二部里,汽车潮和旅游热沿著新开的道路涌向了长城脚下作者居住了二载的一个乡村,他透过这个叫做三岔的村庄,具体而微地呈现了新兴商业力量和传统政治力量如何左右它,如何左右这裡的村民。

第三部裡,他沿著十车道高速公路来到一个个南方雨后春笋般混乱成长的工业城市,围绕著一台山寨版胸罩调节扣机器发生的诸多有趣故事,他明白了什么是中国版本的工业革命。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可思议呢?一座座山被削平变成了工厂,种植柑橘和小麦的手开始给女人做胸罩,成功就在眼前,如果不沿著路往前走,就无法抵达,而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无法返回。

何伟 Peter Hessler ,自1991年起担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也是《国际地理杂志》、《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的长期撰稿人。Hessler是全球著名的旅游观察者,他曾经水陆两路穿越俄国、中亚草原国家、中国,最后到泰国,也多次获得美国最佳旅游文学奖。

他所著《消失中的江城》曾获得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入围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小说类最佳作品。这两本书和《寻路中国》构成了中国三部曲。

评论说,本书最打动读者的是对众生深入到本质的刻画,作者何伟真实再现了这个时代里很多中国人特有的空洞感:周遭变化太快,应接不暇,为之所累,而迅速的变化也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简言之,这不是一个关于汽车和道路的故事,而是一部处于疯狂移动状态中的国家的浮世绘,更是一部中国如何被莫名快速的力量所驱动和驾驭的深入记录。是的,在中国,每个人都在路上。

「谁能弄明白这样一个世界?」
看完了书,读者会向正在努力寻找答案的何伟表示感谢。

亚玛逊书评就说,世界上没有另一个地方变化来得比中国更快、更大。许多相关的报导总让人感到心惊胆跳、喘不过气来。但是,作为一个记者,何伟的风格却是冷静而温和怡人的。在这本新书中,何伟像许多生平第一次开车上路的中国人一样,驾著车,或是沿著尘土飞扬的石子路驶向古老帝国的边疆,或是在全新的高速公路上通往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的工业市镇。在一个人人都奔走于途但无人知道他将走向何方的国度裡,他用一种充满人性与同情心的眼光来看中国,并记录下他所见到的中国人的成功与失败、泪水与欢笑。

还有一篇评论把作者形容为当代马可波罗,说凭一台租来的切诺基吉普车跨越了辽阔的中国领土写下的这本《寻路中国》完全颠覆了以往我们对中国的印像。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