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书香世界

桑德尔——训练独立思考的作家

发表时间:

台湾的雅言文化在今年3月刚刚出版了的《正义:一场思辨之旅》的中文译本。据编者说,在桑德尔的这本书中,作者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伟大教学者的一流修炼"。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作者尊重每个人的思考力。他不灌输,只引导。他带领读者,在直觉反应与正义原则之间,反复思考。

广告

比如第一章"福祉、自由、美德"当中,作者就举了物价哄抬大辩论这样的一个实例。

2004年夏,查理飓风从墨西哥湾虎虎扑向佛罗里达,横扫全州进入大西洋,造成22人死亡,财物损失高达110亿美元。风雨过去,紧接就刮起一场物价哄抬大辩论。

冰块一袋平时只卖两元,飓风过后,奥兰多的加油站却开价十元。当时是八月半,冰箱与冷气机停电都不能用,许多人为了买冰块,只好乖乖多花几倍钱。树木倒塌一大堆,电锯和屋顶修理工双双需求遽增。屋顶上有两株倒下的树需要移走,包商开价两万三。平时卖两百五的小型家用发电机,商家这时哄抬到两千。为了躲风灾,七十七岁老太太带著老伴与身障女儿到汽车旅馆投宿,平时一晚四十的房价这时竟然飙到一百六。

高涨的物价激起佛州民怨。《今日美国》标题说:「飓风才去秃鹰就来」。受访居民说,要清掉一株倒在屋顶上的树,费用竟然高达10,500美元,这是不对的,是「发灾难财」。州检察长克里斯特说得更狠:人的灵魂到底要贪婪到哪种地步,才会想去佔苦难乡亲的便宜。

佛州本来就有「反哄抬法」。灾后,州检察署接获两千多件投诉。有些有成案,像西棕榈滩就有一家戴斯旅馆,不只必须退还超收的钱,还必须缴罚款七万。

不过,就在检方出动,准备拿法律向商家问罪时,经济学界却冒出一种声音,说「反哄抬法」与民众之怒都于理无据。在中世纪,哲学家和神学家认为商品交易应该凭著公道价格,至于价格公不公道,则是由习俗或商品内在价值去决定。经济学家却认为,在市场社会,价格应该全凭供需决定。根本没有公道价格这回事。

自由市场派学界大老汤玛斯‧索维尔,说哄抬物价是强烈情绪用语,经济学上不具任何意义。他在文中振振有词,说「物价哄抬」如何有益佛州人民。「每当物价远超出平时习以为常的价格,哄抬的指控就会冒出。」

索维尔主张,涨价有涨价的好处。冰袋、瓶装水,屋顶修理,发电机和旅馆房间变高价,既可抑制其消费使用,又可增加外地厂商的供应动机。冰块在佛州停电的炎炎八月天既然卖价高达每袋十元,冰商就会加紧产製运来。索维尔解释,这种价格不能说不公道,它只是反映买卖双方在交易当下的价值选择而已。

市场派健笔杰夫‧杰克比(Jeff Jacoby)亦在《波士顿环球报》的专栏中提出反对「反哄抬法」的类似理由:「凡是市场可以承受的物价,就不算哄抬物价。这种物价既不贪婪也不无耻。这是自由社会对商品和服务的处置方式。」他承认「物价飙涨激起民怨,尤其是对灾民。」但是,民怨却不构成政府干预自由市场的正当理由。看似离谱的高价既然能奖励供应商生产更多急需品,其实就是「利多于弊」。结论:「妖魔化商家是不能加速灾后重建的,放任其买卖才可以加速重建。」

作者指出,查理飓风后的「反哄抬法」大辩论,碰触到道德与法律上的许多难题:卖方视市场承受能力,利用天灾为商品和服务提高价格,这样有什麽不对吗?如果不对,法律应该有所回应吗?怎么回应?政府是否该禁止物价哄抬,即使这样会干预到买卖双方的交易自由?

桑德尔的书名虽然标榜正义,重点却是思考力的训练。作者有教学天才,新闻事件信手拈来都是正义思考的案例。要解释康德,他使用克林顿偷腥案。他认为,要把理性带进公领域,公民必须把自己的正义观说出道理,不能只是"我说我对就是我对"。说到这儿,我想起文革时期有首歌,好像叫"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整首歌的歌词就那么两句,"就是好,就是好",唱了半天,也没唱清楚为什么好。而桑德尔这本书目的正是邀请读者做个自我检视,搞清楚自己抱持哪些信念,何以抱持这些信念。有了理性思辨,民主对话才能向上提升,不会一直停留在互呛叫阵的层次。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