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香港传真

香港政府「还富于民」为何引发纷争?

发表时间:

近来,因为财政盈余,香港政府决定「还富于民」,向市民每人派发六千元港元(约合八百美元)的补助,但「新移民」和「永久居民」却有不同对待,从而引发纷争。香港大学计算机工程毕业﹑曾从事资讯科技后与传媒﹑伦敦大学高尔特斯密思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员许煜,在最新一期亚洲周刊发表文章表示,这场纷争其实是在「新移民」和「永久居民」中间划一条界线,而这条界线不但模糊而且危险。

RFI/Chine
广告

「还富于民」却有不同对待的做法,忽视了「新移民」的那个「新」字是有时间性的。今天的永久居民谁不是昨天的新移民?这一做法危险的地方,其实是将移除时间性的「新移民」视为一种不易转换的社会类别,无意之中有「撕裂族群」之嫌。问题并不是区别性地发放六千元,而是这一做法造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心理症状,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

许煜指出,香港政府要「还富于民」,又对「移民」和「居民」作出区分,一是显示了「公平、公义」背后的狭隘性;二是「认同政治」所产生出来的幻觉,进一步恶化当前香港文化以及政治的转型。谈到「贡献」,有人说「新移民没有贡献」,这是不攻自破的。如果贡献这东西是可以量化的,例如以纳税的数额来说,那人们可以相信几个地產商应该拥有大部分的退税额,而那些每天都在谈「贡献」的人士每年的纳税额可能还不够六千,那麼又凭什么要拿六千元?二战后香港发展依赖的是移民所带来的技术、资金、劳力等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移民并不只是劳力,他带来的还有家庭、网络,他们组成了香港之所以为「香港」的重要部分。

许煜问,是甚麼规定了「永久居民」这样的洁净?从移民到居民的过程,只是从法律的语言来说,确保「劳工」必须有七年工作的规定(也即是一种债务),并不是一个「融入」的过程。在欧洲,多元文化成为了一种不违反国际人权公约的「洁净」技术,它鼓励不同种族的群体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表达自己的文化,而完全没有考虑怎样去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这种在英、法、德盛行一时的政策,最近已由三国领袖联合宣布破產。回到香港的问题,同样移民和市民的分别只是经济上的,而与社区、归属感无关。

许煜表示,香港在文化、经济方面逐渐走下坡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八、九十年代,香港作为进入内地的门户已经不再。而一度成功的纯粹的经济考量已经无法再在崛起的中国的版图内佔任何席位。香港和内地以「经济、文化」作为界线,也即是「纯净」与「不洁」的对立已经逐渐消失,新移民便成为这道界线模糊化的证人。在将来,香港会如何去保持它的「永久居民」的「纯净」?这便是最危险的地方。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