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五四运动九十二周年纪念

发表时间:

今年是“五四运动”92周年,五四也是中国的青年节。今年虽然也是辛亥革命百周年、中共建党9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但五四当天,除了港澳台有大型纪念活动外,中国各地包括北京在内,都没有重大纪念活动。

要闻解说
要闻解说 RFI
广告

“五四”运动可说是是中国思想的文艺复兴,1919年5月4日,是由北京青年学生为主发起的一场爱国诉求运动,后来遍及全国、包括广大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中,列强不顾中国主权,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当时的北洋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令国人不满。当时最着名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愤怒的示威民众5月4日焚烧了位于赵家楼胡同的亲日派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学生并围殴在场的驻日公使章宗祥。
在五四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于是喊出了“砸烂孔家店”的口号,倡导追随“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探索如何让中国走上强国之路。

这场以北京的大学生为先导的五四抗议示威是以反日、抗日为主题的,抗议列强欺侮中国、抗议日本侵略中国的示威很快演变为反政府示威,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及夺取政权铺平道路。

而今年五四92周年之际,纵观当年促成五四运动的一些重要因素现今仍然存在于中国。首先,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再次发生大规模反日示威。日本主要报纸“朝日新闻”在五四前夕发表文章,指出当年的中国跟今天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当年中国民众示威,日本是一个导火线。 而,今天日本也是一个导火线。因此,中国政府在各大城市莫不加强戒备,严禁民众再次举行反日抗议示威。

其次,当年运动时倡导追随“德先生”(追求民主),现今示威的民众也要求获得政治发言权。尤其近来受到北非茉莉花民主运动影响,中国各地不时有茉莉花散布的行动。当年五四提出的民主理想,中国至今可说仍没有达到民主宪政进程:民众仍然没有游行示威的自由,仍然没有实现“德先生”的理想诉求。

中央社指出,在纪念五四92周年的当天,中国当局更多是把五四运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来定义“五四”。

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校内也仅有一张音乐会的海报提到“五四”。

“五四”精神领袖之一的胡适在北大校园内没有任何痕迹,五四另一精神领袖蔡元培塑像被安置在未名湖畔树丛中偏僻一角。

另据中新网报道,五四上午,河北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近2000名学生纪念五四,却高唱红歌。

北京学者表示,当代中国大陆年轻一代很少愿意关心政治,“多数年轻人根本不敢表达”。 “五四”是追求普世价值,“不是追求国家强大,而是形成公民社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认为,中国当局并不承认民主、科学、自由等普世价值观,“其宣传和历史并不一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大学生向媒体说,当前中国学生精神缺失、思想束缚,在校园内有“思想警员”监督学生,导致很多学生不敢表达。他还认为,“历史需辩论,但激辩历史活动多因敏感被取消。日前,几间高校欲举办辛亥百年辩论赛,也被叫”。

夏业良教授还说,当前中国学生不敢表达。比不上“六四”时,“那时学生一腔热血,为理念并付诸行动。他说,至少很难看出今天的北大学生具备此种精神。20年前的都没法比,又怎能与五四时相比?”
他还分析说,一代又一代人的牺牲,使得当前学生受到父母“不要触及雷区”的忠告:批判是危险的!政治是不能搞的!这是中国学生现状。

五四当天,港澳台倒是多有庆祝活动。

香港当局于周三的五四运动92周年纪念日,上午在“金紫荆广场”举行升旗典礼,港府官员与港澳及大陆的三千多名青少年,出席了这场典礼。学生代表,领读“五四宣言”,现场观众还透过大萤幕,观看了介“五四”运动升旗仪式,五四升旗也已经成为香港纪念“五四”运动的标志性活动。

澳门当局也有五四纪念活动。澳门特区政府教育暨青年局在西湾湖广场聚集了来自澳门48所学校及16个青年社团的代表逾1100人,举行了“全澳学界庆祝五四青年节升旗仪式”。 纪念 仪式上还包括专题、短片播放,向青少年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社会文化司司长张裕也出席了。

五四92周年之际,台湾昨天也举办纪念五四运动每年一度的五四文艺节,进一步发扬最初五四学者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无论在国际、在两岸层面都有文艺交流。尤其本届两岸的交流,由于许多享誉两岸文坛的诗人、名作家已年纪老迈,因此主办单位建议把握时机製作DVD,见证各诗人作家忠于艺术的艰辛历程,如洛夫、郑愁予、商禽、管管都已录製完成,接着录製对象还有余光中、杨牧…等名作家。

台湾民间举行这项特别的“五四文艺节”,今年已堂堂进入61个年头。今年又适逢中华民国开国,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对于民主体制的台湾,更可说是意义深远。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