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突发流行病

两岸三地爆猩红热 建通报机制监察疫情

中国、香港和澳门等两岸三地均发现,主要攻击幼童的猩红热(Scarlet Fever)本年出现爆发,香港更录得十年新高的感染病例,并首次录得死亡病例,而且在三星期内出现两宗。香港大学的研究更发现,引致猩红热的甲类链球菌出现变种,相信因此令病菌传播更快。 

香港幼儿园因猩红热停课一周
香港幼儿园因猩红热停课一周 明报网络版照片
广告

最新一个疑因猩红热死亡的儿童21日早上不治,死者是一名五岁男童,而首宗死亡病例是一名七岁女孩,上月三十日因发烧以至中毒性休克死亡。

本年至今,香港已录得645宗感染个案,当中,5%的学校出现群体感染,仍然属于零散个案,卫生防护中心总监曾浩辉表示,按现时趋势,疫情高峰预料会持续多几个月,未必会像往常般于八、九月间回落。他又指出,病菌出现抗药性,作为一线药的红霉素抗生素的药力锐减,不排除会出现更多病情严重的个案。香港今年有两宗病例因严重并发症而需要入住深切治疗部。

香港大学受托对引起猩红热的甲类链球菌进行基因研究,发现「化脓链球菌A族病菌株」的基因组,混合一组活跃于口腔或肠道的链球菌基因,令猩红热的传播性大增,但毒性基因则未有变化。

澳门方面,截至五月底,已录得四十宗猩红热个案,较2009年和2010年全年的廿九例及十六例明显上升,当中有九例需要住院治疗,暂无死亡个案。

中国大陆方面,今年首五个月,全国共接获21269例猩红热个案,超过去年全年案例。今年至五月录得病例中,北京占了一成,达2188宗,其中,三月时,一星期的病例可以增加三倍,市卫生局据报正在调查病例明显上升的原因。

香港卫生署表示,面对感染个案颷升,中国内地、澳门和香港三地的卫生部门已建立通报机制,监控疫情变化。
猩红热可透过呼吸或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而传播,并无预防疫苗,须倚赖注意个人卫生,减低感染的机会。一旦染病,主要征状为发热、咽喉痛、草莓样舌及皮疹。猩红热死亡率极低,一般用药一星期、多喝水和卧床休息即可,但若治疗不彻底,可能引起急性风湿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