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华世界

九一一事件十周年-陈奎德博士点评美国战略布局向亚洲转移

发表时间:

“911恐怖袭击事件”十周年之际,国际舆论纷纷注意到,在经历了十年反恐战争后的美国,尽管依旧还是世界头号强国,但实力已经严重受损。与此同时,中国则在这十年间,逐步显现出崛起势态。此外,国际社会也注意到,随着奥巴马总统在今年5月2日宣布,“911”事件策划人本拉登已被美军击毙后,华盛顿的对外战略布局似乎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政府多名高官近期已经多次分别表态说,华盛顿政策正在过渡中,优先中心将从中东向亚洲转移。哪这种变化对东亚大国中国而言会有怎样的影响?北京在应对上又有多大的活动空间?带着上述问题,本台《中华世界》专题采访了美国普林斯顿中国学社执行主席陈奎德博士。

中华世界
中华世界 RFI
广告

RFI : 学界人士普遍认为,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最近十年里国际政治格局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请问,以您的观点,美国十年的反恐战争与中国近期的崛起势态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

陈奎德博士:“是有某种关系。我把它称之为北京政权的911红利。美国发生911事件以后,北京政权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某种红利,特别是经济上的红利。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情况。因为,911事件以后,美国的战略重心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改变。基本战略方向从过去集中在东亚转向中东和北非这些地方。所以说,中国当时面临的压力比较小了、机会比较大了。加上又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时也是2001年。中国全力专注于国内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利用了国内的低廉劳动力价格、低人权的状态,等等各方面的条件。所以,中国的经济在这十年间有了重大的发展。这和美国重心转向以及美国把它许多经济上的力量,各方面的力量用在反恐战争,特别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上面有关系的。”

RFI : 美国现在想把政策的优先中心从中东转移到亚洲,这种转移就一定会对北京不利吗?

陈奎德博士:“从长远来说,我不认为一定会对中国不利。但这要看北京政权的基本应对和它对自己内政的改革可能走多远。这是国家如何定位的问题。中国实际上也是在十字路口。如果中国的国家定位仍然采取一如既往的话,恐怕是会遇到一些相当大的困境。而如果能够利用这个历史机会,真真专注于国内基本的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话。那么我觉得这个转向并不一定就对中国不利。”

RFI : 国际社会都注意到,中国近期频频展现其在军事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您觉得这种提高军事透明度的做法与美国政策变化之间是否也有一定联系呢?

陈奎德博士:“当然。这是做姿态。实际上,大家也知道。北京政权现在在军事方面和美国有交往。这我当然做正面肯定。但是,这个交往这个透明度还非常不够。按照国际通常的标准来说,中国军事的透明度是非常的不够。而且,中国的军事预算等等这些方面和国际通行的算法也不一样。实际上,中国的军费开支比公开出来的要大得多。这是国际舆论和国际研究专家公认的。所以说,我觉得在这方面,北京政权还必须要加大它的透明度。和正常标准比起来的话,现在的透明度远远不够。实际上,为什么东亚,特别是南海、东北亚地区,突然在2011年对北京政权好像存了相当大疑虑的情绪。而且,整个外交情势,特别是军事外交情势产生了某种看起来是十分突然的变化,非常不利的变化。实际上是和北京政权这个咄咄逼人的、不透明的军事态势,同时也当然和它的国力增长,使周边国家产生疑惧。这国内增长不一定就真真会让其他国家产生某种怀疑,或者对抗的情势。但是,如果你这个国家的基本对外政策、方向,包括国际、国内的基本政策,包括你的国家定位没有一个明确方向的话,特别是没有一个和国际社会主流和谐的方向的话,那恐怕是有大问题的。疑虑主要是从这里产生的。”

RFI : 您刚刚对中国提高军事透明度的姿态做了加分,但是中国周边海域一些国家把中国的做法解读为军事示威。您觉得中国能够采取哪些做法来改变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呢?

陈奎德博士:“我觉得化解误解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和周边的国家有一个坦诚的交流。北京政权现在总是说,其他国家好像围起来对中国不利,而且把美国做为他的后盾。实际上不是这样一回事。中国现在强调的是,我要和其他国家做一对一的谈判。当然,一对一的谈判,它使用软硬兼施的办法。中国现在是个强国。起码,是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上。虽然,中国人均收入很低,但是,从国家总体经济力量,国家收入还是有很高的税收。所以说,这和其他国家谈判起来是不对称的。所以,其他国家愿意结成某种联盟形式,或者某种集体谈判的形式和中国这个类似于地区超强、地区霸权国家一起谈判。因此,它对中国军事上的一些做法解读为示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我想中国愿意提高军事透明度,特别是和西方国家、和各方面国家都进行更多的军事交流,那么总是对中国有好处的,对下降大家的疑惧也是有好处的。问题是,它现在的做法不是很有政治意愿提高它自己的军事透明度,而是相当被动的。而且是抽以下走一下,并没有很强烈的、提高自己透明度的一种长期性的和制度性的方针。所以说,这一点周边国家也好,西方国家也好,恐怕对中国还是希望它能够有更大的步伐才行。”

RFI : 做为一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学者,请问您觉得华盛顿决策层是以何种态度看待中国崛起的呢?

陈奎德博士:“就美国来说,‘中国崛起’的官方正式表态都是欢迎,但是希望中国能够在和国际社会比较一致。就是说,要加入到这个国际社会的基本游戏规则、国际社会的通行法则来。这样的崛起方式,国际社会是欢迎的。如果是要挑战即存的、基本的国际社会关系的秩序,特别是挑战‘普世价值’。那么,西方国家、国际社会恐怕都有相当大的怀疑,甚至包括有某种潜在敌意在里面。所以,这一点是和中国本身如何置处有相当大的关系。这就表明,实际上,因为‘九一一’这个事情,中共获得了红利。但是,这个‘九一一’红利不可能永久地吃下去。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九一一’毕竟只是一个短暂的现象。而且,‘九一一’事件的发生并不是一个巨大的国家和一个巨大的意识形态集团对现存国际秩序、和对美国利益的挑战。而是一种比较非常极端的、非常少量的极端的原教旨主义者的一时得手。所以,这个危机是肯定可以解决的。而且,某种意义上,这种方式也是间断性的、一次性的,难以为继。而中国现在,包括‘九一一’之前,因为美国政府-当时布什政府就已经把中国做为一个主要竞争对手了。如果它继续的想永远吃这‘九一一’红利。这是不现实的。现在,情况已经大大改变了。但是,中国那种国家定位还一如既往地继续下去的话,那它与国际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改变,这个矛盾是比较长远的。这才是根本的矛盾。因为,‘九一一’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临时插曲,打断了这个矛盾,并没有解决这个矛盾。”

RFI : 如果按照当前情况继续发展,请问您如何展望未来的美中关系呢?

陈奎德博士:“过去有一个说法就是‘美中关系’坏也坏不到哪去,好也好不到哪去。是!从一段时间来说是这样。因为,做为一个政治现实主义者,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国际社会和中国交往时,会做很多很慎重的现实考量。但是,我再次想重复一遍,包括当年的苏联,比中国现在对其他国家的威胁还要大,和美国是并列的两个世界超强。当时,国际社会也是采取了这种办法。就是说,大家和平共处,大家慢慢看。但是,显然现在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关系不是前苏联和国际社会那种关系了。情况改变了很多,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关系要友善很多。因为,它有一个根本性的制度性转向。而中国没有这样一个转向的话,这个结构性的矛盾就会永远存在。这是不可能靠一点点外交上的小技巧就可以消除的。我觉得,这一点是中国为政者,包括中国公民都得特别要注意的。就是说,必须要面对自己国家在整个世界上的形象和定位。究竟是不是愿意慢慢地真正进行实质性的政治改革。这才是根本的出路。”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