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环境

环保专家质疑北京官方调整空气监测站布局以美化空气质量数据

连日来,中国北京的连续的雾霾污染天气,驻京美国大使馆自行公布的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连续“爆表,北京环保局官方数据和北京人的感觉之间的落差,使北京的空气质量检测俨然成了国内国际媒体关注的“政治问题”。

广告

据昨天的《21世纪经济报道》,关注北京环保的环境咨询师安雪峰质疑,北京市环保局涉嫌通过关停部分设在严重污染地段的空气质量监测站,以美化奥运会后,每况愈下的北京空气质量数据。

安雪峰现居北京,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地球科学,近期又获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法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7年期间,他以“普林斯顿在亚洲”项目成员的身份来到北京,开始研究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安雪峰查阅了北京市环保局目前可查的记录里,从北京前门地铁站C口 的前门空气监测站最早从1998年起出现在“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里。

当时,这个位于北京市中心地段的监测站记录的总悬浮颗粒物的数据在北京市8个国控站里排名第四。2006年起,北京市监测站点的布局发生了两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调整中,把前门站和曾经污染数据排名第三的车公庄站双双从国控站名单内移出,列入18个市控站,国控站充到9个,加入了相对偏远的宣武万寿西宫、西城官园和海淀万柳站。

2008年开始的第二次调整中,据安雪峰的说法,取消了国控站和市控站的差别,直接把北京市的所有监测点分为27个子站,前门站和车公庄站在监测子站的名单上消失。在消失前的最后一次监测数据发布中,前门站的污染指数达到99,位列所有子站之首。

《21世纪经济报道》引述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邵敏教授的说法,被消失的这两个前门、车公庄站已经变成了路边站,只反映机动车尾气排放信息,不再列入空气环境质量信息的计算依据。

对上述两个污染严重地段的环境监测站不再被列入监测名单的种种猜测,安雪峰认为,“监测站越多越好,新增设监测站不反对,但关闭前门、车公庄两个污染比较严重的监测站理由并不充分。”

12月5日,安雪峰在中英双语的环保新闻网站“中外对话”上撰文称,“2006年(北京)关闭了两个污染最严重的监测站,2008年又将监测站搬到六环外,于是蓝天数增加。若非如此,2010年的蓝天数至少要比报告少71天。”

安雪峰认为,新增的55个蓝天来自2006年的第一次调整,16个蓝天来自2008年第二次调整。安雪峰的文章说,阿登·波普等人2009年发表的关于污染对健康影响的权威研究发现,一个城市的每立方米细颗粒物浓度降低10微克,其人口预期寿命就可以延长0.6年。照此看来,如果北京的细颗粒物浓度能达到洛杉矶的标准,北京居民的平均寿命就能提高五年。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