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上海视窗

浙江民营经济阵痛中面临转型

发表时间:

从今年年中以来,支撑起浙江,这一中国经济最强省份的民营企业家们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浙企“跑路潮”不断升级,年关将至,许多企业资金链更加紧张。

广告

从2011年4月江南皮革董事长黄鹤失踪以来,浙江民企老板跑路事件愈演愈烈。眼镜行业龙头企业浙江信泰集团有限公司“眼镜大王”胡福林在9月底不知所终,其后,温州、宁波等地又陆续发生多起老板失踪事件。

据上海的《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到10月末,根据官方的统计,浙江已经发生过228起企业主外逃避债事件这些人出走的绝大部分原因是无力还贷。

研究浙江经济的专家称,这是一场比2008年更为严峻的金融危机,2008年,浙江省全年私营企业注销数2.2万家,同比增长10.99%,为当时的近六年最高。

今年的数据,今年1~9月,浙江省倒闭企业数2.5万家,比去年略增加5%。仅到九月份,浙江企业消失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8年全年企业倒闭的数量。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认为,““这些传统行业在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复杂的时候,就会出现洗牌,或者优胜劣汰的情形。”

和2008年类似的是,一些传统的支柱产业,比如绍兴纺织业、台州缝制设备行业、温州鞋革、打火机行业、嘉兴皮革业、宁波服装行业等都面临生产经营困难、亏损面扩大、盈利能力下降、企业生存状况恶化等问题。

据浙江省经信委的数据:到2010年底,浙江110万家法人实体企业中,能在银行贷到款的只有10万家左右,90%以上的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被挡在银行信贷门槛之外。

浙江小微企业对资金的渴求十分迫切,浙江省金融办统计,截至9月底,浙江省已开业的170家小贷公司共计发放贷款1238.9亿元,同比新增贷款480.1亿元,增幅达63.3%。

此前,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报告称,相比去年,民间融资的利息水平有较大上升,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年息在25%~30%,也就是说,月息在2分~3分之间。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调研,在温州、宁波等地,民间借贷的成本十分高昂,以短期拆借为例,大部分的月息都在3分~5分之间,就算是长期借贷,月息基本也维持在3分左右,这样的融资成本,也是小微企业很难承受的代价。

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培林就认为,“如果利率超过一定水平的话,处于夹缝中的制造业仅存的利润就会消失,企业很难维系正常的运营,制造业就没有办法玩转下去。”

目前,浙江位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的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尤其突出。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晋川认为:“在这一波的‘跑路潮’中,大部分都是扩张中出现了问题,导致青黄不接,企业无以为继。”

除了投资新兴产业,图谋产业链升级外,浙江一些企业在试图通过“走出去”,直接走向国际市场来跨越难关。

目前,浙江省的不完全统计,有150多万名浙商正在走出国门,浙江省经核准的境外企业、机构超过4900家,累计投资总额112.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99亿美元,覆盖138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数量、规模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一。

走出浙江也是一直是浙江商人的选择之一。

官方的统计是,目前浙江在省外经商办企业的人员约有600万,省外浙商在全国的投资规模超过3万亿元,其中浙江输出资金约1.3万亿元。

浙江大学经济学家史晋川表示,以浙江经济为代表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阵痛”,“‘走出去’不失为一种更好的办法,和转型一样,同样要经历种种‘阵痛’,所有成功的投资背后,都是企业一步步付出的巨大代价。”

史晋川认为,“原来的浙江的‘块状’经济在转型,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正在前移。这种前移可能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但前移确实发生了。”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