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今日欧洲

欧美预计中国城市化发展愈加迅速

发表时间:

欧美媒体广泛报道中国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的消息,并以此再一次掀起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前景的讨论。

广告

中国在上个星期宣布,目前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城镇人口居多的国家。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宣布说,目前中国总人口近13.5亿,城镇人口占51.27%,为6.908亿。

中国人口城镇比重快速倾斜

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6%;1979年中国推出市场改革时,这个比例只有不到19%。华尔街日报分析,这就意味着,过去30年经济迅速发展期间,中国大致走完了据经济史学家说英国花了约200年、美国花了100年、日本花了50年走完的历程。

很多专家预计中国的这一趋势将以类似速度继续。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去年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10亿城镇居民,在短短20年中,中国城镇人口增量比美国总人口还要多。

中国一直坚持是农业人口占主要比重的农业大国。根据中国官方数据,新中国历次人口普查结果报告,直到2000年,农村人口一直占据悬殊多数比重。1953年中国的人口普查报告,城镇人口为7726万,在总人口5亿8260万中,城镇人口占百分之13点26。1964年的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增加到1亿2710,总人口为6亿9450万,城镇人口比例百分之18点3。1982年的人口普查,表明中国市镇人口超过两亿,为2亿另658万,总人口达到10亿,为10亿另394万,城市人口比例第一次突破百分之20,为百分之20点6。1990年的另一次人口普查,城市人口接近3亿,为两亿9651万人,总人口超过11亿,城镇人口比例缓步上升,为百分之26。2000年的人口普查,城市人口比重达到百分之36点09,城市人口已经有4亿5594万,总人口是12亿6333万人。

2007年的官方宣布,还证实中国仍然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国家。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10月22日表示,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农业和农村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对统计工作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统计局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6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77亿,农村人口为7.37亿。中国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在当日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农业统计大会上发表讲话做如上报告。

2009年06月由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蓝皮书,报告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07亿,中国一共拥有大城市118座。城市蓝皮书说,近年来中国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超大城市的标准是两百万人以上。

在此之后,中国用了近3年的时间,城镇人口终于超过了农村人口。

中国对于城镇的鉴定在60年的历史里,有过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准记载。所订标准都严格维持非农业人口的增长稳定。一篇专家报告指出,直到1986年4月,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县条件的报告》,第一次在市镇建制中加入经济指标。规定总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口在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40%、年国民生产总值在3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总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驻地非农业人口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市、镇的辖区范围迅速膨胀,按行政建制统计的城镇人口已经不能反映城乡人口状况,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停止公布中国1982年以后的城镇人口统计资料。 这个事实表明,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了经济改革,经济活动带动了城镇建制的变化,最终导致城镇人口发展膨胀。

中国城镇人口因经济改革而激增

经过近35年的经济开放,中国城镇人口最终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式的经济开放应当是通常说的经济搞活的历程。中国经济学家胡鞍钢2000年就曾分析指出,中国人口规模相当于30多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从1978年至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迁移,就其规模和影响来看都可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是迄今最大的一次。经研究预测,农民工约占城镇劳动力的1/4,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农民工曾一度占城镇劳动力的1/3左右,达200万到300万人之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数比上次人口统计就多出6278万人,这一统计数字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比较合理的估计是从改革开放至2000年,转移进城的农民工约在6000多万到1亿人之间,其余的是由本地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

中国经济开放出现的农民工现象,通常又简称民工,实际上是中国城市膨胀中的特殊群体,是他们的身份与居住并不确定的摆渡,造成了中国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比重最终颠覆的群体。维基百科评定说,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他们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国民经济产值,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他们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

有专家分析指出,中国城市发展和城镇人口增加随着经济活动强弱而变化。经济活力明显的地区更多吸引流动劳动力,从而也使当地城镇和人口变化更为迅速。城市吸收农业外来人口能力比较强的几个省区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北、福建;同时,上海与北京这两个超大规模直辖市也有着比较强的吸收能力。

欧美怎样看待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由于中国城市快速发展借助于经济开放,舆论十分关注为经济开放和发展带来巨大促进和贡献的农民工状况。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为城市经济服务但却不能获得应有的权利和义务,这个中国特色同样得到欧美媒体的关注。快速增长的城市规模却带来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并由此引发各种权益抗争和维权,外国观察更多地看到急速扩张的中国城镇人口埋伏着严重的社会问题与安全问题。一些评论呼吁解决引发冲突的中国户籍制度。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分析,中国农村居民现在可以搬到城市,但在没有获得城镇居住许可即城镇户口的情况下,他们就只能处于城市生活的边缘。专家估计,中国城镇户籍人口约占中国总人口的35%,明显低于居住在城市的人口目前所占超过50%的比例。

这个差距就是为数1.71亿的农民工,他们一年的平均工资在3,600美元左右,而城镇户籍劳动者平均工资5,700美元,高于在农村的收入水平。然而,尽管农民工可能建起了中国灿烂夺目的新小区,自己却住在城郊结合部的集体宿舍里,不太可能去购买某个新小区里的单元房。

同样重要的是,农村和城镇户籍之间的界线很难逾越。虽在城市里出生和长大,农民工子女仍旧不能进入主流的城镇教育系统,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也受到排挤。他们更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而不是改变中国发展模式的催化剂。该报说,中国正在转变为一个越来越“城市”的社会,这是真的。但如果不改革户口制度,让农民工获得城镇主流社会享有的机遇,那么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就不会像很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那样,成为消费增长的直接驱动器。由此看,户籍制度改革越来越迫切了。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是否引发带来经济困境,一般评论都显现乐观。华尔街日报另一篇署名文章说,关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很多担忧,但作为经济增长之根本的城市化却一直发展得欣欣向荣。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据了多数,而且在未来二十年中,城市人口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数以百万计的增长。根据联合国的资料、韩国虽然现在的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83%,但它直到1977年才超过50%;日本现在的城市化率是67%,但直到 1967 年才达到 50%。中国经济中确实存在投资周期,但是更大的城市及其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公路、铁路、房屋和钢铁,因此没有理由质疑基础设施高投资率的持续性。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分析,中国城镇人口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快速发展的城镇地区的就业机会正在吸引中国人定居城镇。

这个历史性的人口里程碑, 联合国估计,全球城市人口在2008年超过了农村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急促步伐。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51.27%的中国人口(约6.91亿人)居住在城镇。这个比例在2010年为49.95%。英国和美国的城市人口分别在1851年和1920年超过农村人口。

在1980年时,中国城镇人口的占比还低于20%。分析人士预测,到2030年,中国会有70%的人口(约10亿人)居住在城镇。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平坦,依赖于总体经济的快速增长。

“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人们能否在城市里能找到工作,”《中国经济季刊》的主编汤姆•米勒认为,如果经济增长不复存在,就不会产生吸引人们进入城市的就业岗位,人们也就不会进入城市。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