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西方

西方媒体钟情中式英语

随著中国崛起,西方媒体为贴切形容中国特有现象,常在报导掺杂“中式英语(Chinglish)”,甚至创造专属中国的英文词汇,使得原被视为笑柄的“中式英语”开始冲击英语词藻世界。

广告

北京《法制晚报》报导,自2010年“ungelivable(不给力)”等中式英语风靡网路后,似乎表标志着一个从“中国人背英语单字”到“中国人造英语单字”的跨越性时代已经来临。

报导形容,过去一些被“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watch sister(表妹)”等中国式英文弄得云雾不清的老外,开始觉得“中国制造”的英语很有意思。

美国《纽约时报》并称这种变化“非常酷”。据了解,目前由中国网友创造,再经过西方媒体报导的中国特色英文单字已经有27个。

例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形容中国男多女少现象时,将未婚男子“光棍”直接翻译为“guanggun”;美国“纽约客”也直接描写中国新时代出现一群“愤青”(fenqing)。

还有一些中西合璧的合成品,如将Chinese(中国人)与consumer(顾客)合成“Chinsumer”,意指出国旅游挥金如土的“中国购物狂”;以及被翻译成“蚁族“的“antizen”,用来形容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的社会现象。

另外,还有一些专为中国经济等层面设计的新词汇,如英国《金融时报》以“China Bear”(中国熊)来形容2011年上半年让投资者内心大为纠结的大陆A股市场。

也有一些西方媒体将“中国熊”影射为一些认为中国经济会走下坡的人。

此前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报告表示,自1994年以来,国际英语增加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其他来源。专家认为,随著中国国力提升,中国文化正对世界文化形成强烈补充。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