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习近平访美后的中美关系

发表时间:

特别节目
特别节目 RFI
广告

媒体的初步印象
习近平以皇储身份出访美国,按中国惯例以此获取国际承认,走完今年下半年接任中共总书记、明年出出任国家主席的接班程序。因此,他的访美照本宣科原在意料之中,没有对解决两国关系的棘手问题真诚沟通也不足为奇。

美国媒体抱怨美中两国政府,尤其是中方对习近平访美活动严加控制,连他飞抵美国的时间地点都保密到他专机着陆的那一刻,没有采访、不设记者会。而美国政府明知得罪媒体,却也全力配合中方。

不过,尽管习近平到白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面、到国务院与副总统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午餐,多数活动都是闭门,仅仅给记者一个照相机会,媒体无法得到他们谈话涉及的详情。但是,美国媒体对习近平的随和自信似乎给出了一致的正面评价。其原因可能是他与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对比实在太强烈,以至于只要有别于他就会受到赞扬。

习近平人还未到,华尔街日报就说,“相比即将卸任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习近平将展现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形象。胡锦涛在公开场合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常常感到不自在,尤其是在国外访问的时候” 。华盛顿邮报说,“无论是登上拖拉机驾驶座还是以非正式着装观看湖人队比赛并与洛杉矶市长谈笑风声,都不是中国人看惯了的胡锦涛10年国家主席的僵硬和正规模样。后者常常在照片上摆出一副典型的共产党官僚的样子,而很多美国人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区别。

形式大于实质
华盛顿邮报说,“中国接班领导人习近平赢得华盛顿对他的隆重欢迎显示了美国将他的接班看作缩小两国经济、政治分歧的一个机会。”但报道说,要将习近平带来的热情洋溢的气氛变成实质性地中美关系的改善,要求双方在可能会抗拒的问题上达成妥协。

资深美国外交家、前驻华大使芮效俭说,由于中国现有权力定期交接的形式,使得政策有可能因此得到调整。他说,“这不是说一定会出现很大不同,但是每次领导人更替,就会有更大的改变政策的可能性。”芮效俭于1991至1995年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早在1978年,他就被派往北京任美国驻华联络处副主任,参与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全过程。

2009年奥巴马首次访问中国,满怀希望地去,碰了一鼻子灰而归,之后美国对华政策逐步朝强硬方向调整。随着大选年的到来,奥巴马对中国的姿态似乎不得不更加强硬。但白宫此次接待习近平的规格却超过了2002年胡锦涛处于同样地位  国家副主席  访美时。芮效俭的上述评论也许可以对此作出解释。正如华盛顿邮报所说,奥巴马对习近平的高规格欢迎看上去是要培育一些希望,即习近平上位之后能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包容性。奥巴马在椭圆形办公室与习近平进行了超时会晤,副总统拜登更是一路相伴,都是希望有更多时间了解习近平;习近平在五角大楼受到全套军礼欢迎,更凸显了对他的重视。

但是,无论习近平本人多么随和,他的访问必然带着胡锦涛时代美中关系紧张的印记。而且,无论谁接胡锦涛的班,无论11月谁赢美国总统大选,这些紧张仍然会继续存在。

在习近平的华盛顿之行中,奥巴马、拜登和美国国会资深议员们以不同方式向习近平提出各种质疑,要求北京遵守贸易规则,跟美国一起应对国际麻烦,放松国内对异议人士的打压和对藏人的高压政策。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则公开攻击奥巴马的对华政策,称奥巴马会见习近平是“空洞的虚华和礼仪”。

习近平虽然总是面带笑容应对,但其所有言辞不过都是胡锦涛预设调子的照本宣科。他提醒华盛顿,中国对美国对台军售以及同情藏人反抗中国控制正在失去耐心;他在华盛顿的主要政策演讲中说:“历史表明,每当两国对涉及对方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处理得比较好,中美关系的发展就比较顺畅和稳定。反之,则会麻烦不断。”

长期为中国领导人提供经济政策顾问、撰写过中国领导人传记的美国银行家、企业策略师和公共知识分子罗伯特库恩说:习近平随和的风格可能会在处理两国关系的麻烦时比胡锦涛容易些,但问题仍会继续。他说:“我看不出来会有很大变化。”如果习近平顺利接班,未来的变化将是“形式大于实质。”他还说:“预计所有各种问题都不会有很大变化。”但是他又说,“当今世界形式可以变成实质,那就会不一样了。”

无法改变“信任赤字”
在习近平访美前夕,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曾表示,中美之间存在着“信任赤字”。他说,这反映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事实,那就是,中美之间的互信相对于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还属落后。他还表示,习近平访美将是进一步加强两国互信的重要机会。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主任易明说,“这话不错,美中之间存在的大量影响信任的因素,包括不同的政治制度,两国必须解决的一系列快速出现的问题,以及渲染过分的期待都导致了这一问题。”

但她在习近平访美时撰文认为“习近平的访问将不能解决美中间的‘信任赤字’”。她的理由是,“在任何关系中,信任都需要时间来建立。建立信任需要具备如下因素,对对方目的的明了、行动的可预见性、共享的感受、付出的意愿,以及相互的尊重。而这些都不是习近平的5天访问所能解决的。

她认为,在经济领域,美中双方对对方的短、长期利益都有较深理解,但在其他许多领域,如安全领域,则目的很不透明。她举例,华盛顿曾请求北京就此进行对话,但中国基本予以抗拒。北京认为,作为较弱的大国不应透露自己的意图。她说,这种策略在2010年显出了短处:中国在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问题上突然强硬表现出的言辞和行动惹怒了它的邻国,结果导致美国重申其对该地区的军事承诺。易明说,习近平在华盛顿时接受了五角大楼有关美中安全利益讨论的提议,也许说明了北京承认了这种做法的缺点。

易明说,可预见性是美中关系中另一个仍或缺的因素。中国对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规则的承诺是令人怀疑的。中国不保护知识产权,制定保护主义政策,如自主创新,有时显示有意自己开拓道路。如2011年世贸组织裁决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违规。政府经营的环球时报暗示,中国不应该遵从对自己不公平或有害的裁决。

基于信任的关系还需要各方在获得对方友好姿态之前有切实意愿付出。易明举例2009年奥巴马首次访华前以推迟会见达赖喇嘛以示把美中关系放在优先地位,但北京没有做出相应姿态,相反,在访问中取消了在全国转播奥巴马的上海讨论会。易明说,“自那以后没有迹象显示哪一方愿意先采取建立信任的措施。”

易明指出,修补美中信任赤字最严重的障碍可能是双方都缺乏共同的感受。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双方不能以相同的价值观和优先顺序来处理国际问题。中国所喜欢的把经济与政治分开的做法,使其不愿意加入对伊朗的石油制裁,而这却是美国的政策优先。北京最近否决谴责叙利亚的安理会决议案反映了中国主权第一的政治,这也使其陷于跟美国的冲突,因为美国将保护人权和促进民主视为更高价值。

易明说,信任是跟尊重紧密相连的。而尊重必须靠赢得。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复苏,使其世界领袖的地位不致受到挑战。美国还必须言行一致,自己提出的标准,无论是财政问责、气候变化、人权,必须说到做到。而中国则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进行基本的政治改革,美国和大多数国家将不大可能尊重它。“在一个层面上,国际社会希望看到中国透明、法治、问责、尤其是在知识产权、食品安全和环境等问题上。而在更深的层面上,国际社会希望看到中国政府更加善待自己的人民。如果一个政权不能得到自己人民的尊重和对其合法性的承认,那么它就无法期待世界其他国家对它的尊重和合法性的承认。”

易明说,“今年美中两国有机会重设关系、开始解决他们之间的信任赤字。” 她说,“当一个新的中国领导接班掌权时,出现新的政治价值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与此同时,当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落实其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的承诺时,美国可以审视其外交政策和优先顺序。讽刺的是,也许,就是现在两国关系不稳定之时正是信任增长的最佳时机。”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