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环境与发展

自来水含避孕药?一条微博引起恐慌

发表时间:

最近一名中国环保专家在微博中爆料:中国的自来水中含有避孕药,虽然含量很小,但是长期积累,对人体还是有影响的。一时间引起人们议论纷纷,有网友说,难怪现在患不孕不育的人如此之多,原来是避孕药在作怪。

环境与发展
环境与发展 RFI
广告

据中国经营网等媒体报道,原美国夏威夷大学环保专家董良杰发了一条微博说,包括长三角在内的23个水源中都含避孕药,中国是避孕药消费第一大国。据悉,董良杰微博中的结论出自于中国《环境科学学报》2月份的一篇名为《对于雌激素干扰中国水源污染问题的评估》的文章。文章说,调查了中国六个主要水系的23个水源样本,所有提取的样本都包括重要的环境雌激素。文章还比较了中国和德国、希腊、葡萄牙、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的水环境,发现中国六大水系中所含的主要雌激素都比其他国家要高。南京环保专家告诉记者“自来水中的避孕药”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专业说法应该称作“环境雌激素”,统称为内分泌干扰素。他还说,环境雌激素的确存在,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但水中的雌激素含量微乎其微,到目前为止,对于人体健康效应有多大影响还没有定论。“环境激素”是否对人有伤害,要看含量有多少。

2010年,国际上一家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在对取自重庆、武汉、南京、马鞍山4个城市的鲤鱼和鲶鱼做检测时,均测出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而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当时现代快报记者也采访了相关环境专家,他们都纷纷作出回应,部分野生鱼确实存在激素情况,但激素含量不足以危害人体健康。但是,河海大学一位环境学博士强调,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实验证明,生活在这些“环境雌激素”中的鱼类调节机制紊乱,并扰乱生育、生殖系统。这些鱼类如果长期生活在雌激素环境下,会导致“雌性化”。比如性别比率的改变,鱼类和水中的其他野生生物生育能力和受精率都降低等。它们作为持久污染物,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人体积累,后果难料。
在董良杰的微博出来之后,很多网友感到恐慌。人大教师康成翠:在别人对我们不负责的情况下,只好自己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了。除了尽量选用健康水外,我家早已不用塑料杯饮水,甚至连饭碗和菜碟也改用了无污染的玻璃制品了。网友我的天使说:可以肯定的事情,以后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不育不孕的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据现代快报报道,东南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彭丹红表示,避孕药中主要避孕的成分为乙炔雌二醇,每颗药的含量在20~30微克。而且需要每天服用才能达到避孕的效果。而水中的雌激素含量低到可忽略不计,根本没有避孕效果。彭丹红解释,目前医学界也在考虑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不孕不育的风险,但没有证据证明环境中的雌激素会导致不孕不育。在发了第一条微博之后,董良杰为了避免网友们的误会,也补发了一条微博解释:“尽管含量很高,但还没有达到喝自来水避孕的程度。”但是,环境中的雌激素真的很难处理掉。南京大学环境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水处理主要是针对氮、磷等有机物污染物。对于雌激素这类新型污染物,处理效率很低。一般情况,将水烧开能够将一些挥发性有机物给降解掉,但对于雌激素而言,较困难。雌激素是一种亲水的化学物质,溶解在水中。就像盐溶解在水中,水烧开了之后并不能消除,除非用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