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特别节目

法中文化交流的使者——戴浩石

发表时间:

巴黎凯布朗里博物馆与中国博物馆从6月19日至9月30日联合举办《味蕾的诱惑  中国饮食和烹饪》展(Les séductions du Palais, cuisiner et manger en Chine ),用150多件来自吉美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陶器,青铜,漆器,瓷器等不同类型的饮食用具藏品,按照时间的顺序简介中国7千年来不断发展变化的饮食历史。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后在欧洲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展览之一,明年6月至8月凯布朗里博物馆将在北京举办《面具  灵魂之美》的展览,这也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一次重要的活动。本台采访了巴黎凯布朗里博物馆《味蕾的诱惑》的策划人戴浩石先生,他回顾了中法文化交往的一些经历。

特别节目
特别节目 RFI
广告

法中文化近些年来交往日益频繁,去年在卢浮宫举办了中国回访展的《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后,今年在巴黎凯布朗里举办《味蕾之诱惑  中国饮食和烹饪》,明年6月凯布朗里博物馆还要在北京举办《面具  灵魂之美》展览,届时中国观众将可以欣赏世界不同文化如何通过塑造鬼神的面具来与无形的神灵沟通。

研究亚洲文化的知名学者让 保尔 戴浩石(Jean Paul Desroches),同时也是巴黎以永远丰富亚洲艺术藏品而闻名的吉美博物馆中文部主任,他负责策划了去年和今年法中文化交往中在法国巴黎举办关于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的展览。戴浩石这位在中国首次策划展览的先驱40年来组织了上百个展览,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搭铸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法中文化交流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石。

法广: 您从何时开始从事法中文化展项目策划工作的?

 戴浩石:我不知道是否应该算作汉学家,但是已经有40多个年头我从事法中文化交往的工作,在与中国合作举办了第一个展览最初的3个人法国人中只有我还在世,我记得那是在1973年我协助郭沫若在巴黎小皇宫举办了第一次中国在法国的出土文物展后,我就去了中国,开始了法中文化展览策划的活动,并且在1978年成功的组织了法国,也是西方国家首次在新中国的北京和上海进行的第一次展览。当时的筹备工作进行非常困难,虽然法中双方都有合作的热烈愿望,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双方很难沟通,法国人希望在中国举办关于13世纪巴黎圣母院的一个展览,当时的中国人不明白13世纪的圣母院有什么特别的艺术可说,中国同行希望法国在中国举办以巴黎公社为主题的展览,而法国人认为巴黎公社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的地位,而巴黎公社起义,革命的这段时期在艺术创作并不是那么丰富。

 我记得当时外国到中国展览这种交往谈判要秘密进行,三四年的时间就在复杂的谈判中过去了,终于法中双方找到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由我提出的建议主题,就是举办一个关于19世纪法国的风景和农民展,因为我考虑到中国和法国一样同样是传统上以农业为本的国家,这个主题比较容易让双方接受,就像此次在凯布朗里举办的《味蕾之诱惑》一样,也是出于法中两国人都喜欢饮食的传统。终于确定下展览的主题后,我遇到的下一个困难是当时的法国博物馆对新中国政府没有信心,害怕借出去的展品一去不回,不愿意借给我去中国展览的作品。有幸的是我曾经在卢浮宫的亚洲部工作过,与法国所有的博物馆都有工作关系,我于是在波尔多的博物馆借上一幅,向马赛博物馆借上两幅画,东拼西凑的组成了第一个去中国的展览,所有借给我画的博物馆都认为是泼出去的水,永远收不回来。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年后这些借出去的画,不仅回到了法国的博物馆,而且在中国还出现了上百个业余画家,复制这些展出的画,这也是一种交往方式吗,也激发了我继续策划展览的决心,从此我策划了上百个展览,具体的数字我也记不清了 。

 法广: 40年前与今天在中国办展览有什么不同?

戴浩石: 不是更困难也不是更容易,只是不同而已。以前中国政府在展览的策划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给人一种僵硬感,政府出面的官方感,决定需要层层审批,非常政治化。现在更容易沟通,更容易深入地讨论。我认为国家之间的交往就像一对夫妻之间的交往一样,两人需要逐渐的互相了解,认识才会慢慢加深,我认为在文化方面法中交往先当?成功,中国人法国人同样喜欢聚在一起用餐,这可能源于法中两国同样是有以农业为本传统的国家,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构成有尊卑的社会阶层和国王掌握重要权利的传统。不同之处可能是中国更以耕种谷物为主,而法国更加混合,牧场与麦田同样重要,这是我70年代在内蒙古长期居住得出的感受。

法广: 请您给我么讲讲此次在凯布朗里博物馆举办的《味蕾之诱惑》展策划过程?

戴浩石:我从2008年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始讨论与凯布朗里博物馆合作展览的议题,凯布朗里博物馆的精神继承受人类学家克洛德 列维 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影响,以人类学为主,因此饮食的方式,烹饪,餐桌艺术成为此次展览的主题,而且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不同时代丰富的餐具收藏。

问题是如何展示7千年的中国饮食传统,因为不同时代的食物已经不存在了,因此选择不同时代的饮食用具像鼎,盏等锅碗瓢盆成了最好的选择。而且展览的难度是不容易向广大的法国观众讲述过于复杂全面中国饮食历史,出于简洁的考虑,我们选择了贯穿不同文化的朝代更替为主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19世纪的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简单地说不可能用一个展览来回顾中国7千年的饮食传统,我与中国同事寻找了每个朝代最有代表性的藏品,而且我强调展览要有统一的风格,就是说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汉唐宋,到清代,在每个朝代挑选出最能够代表这个朝代的餐具作品,新时期时代的陶器,殷商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的漆器制品,中世纪的唐朝有包括金银的金属餐具,从宋朝后的瓷器。这种展览方式让欧洲人一目了然 ,通过这些餐饮用具讲述中国不同朝代的饮食风俗,也是展览第二个层次,我们强调新时期时代中国的两种主要谷物北部的麦子和南方的稻米,它们有不同的烹饪方式,每个朝代不同质地的餐具也是根据不同食物的烹饪方式不同而变化,比如在新时期末期丰富的谷物填饱了人的肚子后,还有剩余,就被用来酿酒,引出中国发明了粮食制造的酒,也随之出现了不同的饮酒青铜用具。

戴浩石还介绍说刚刚成立不久坐落在天安门广场的曾经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希望向世界开放,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扩建重新开放后希望展示更多来自世界其它国家的艺术品,国博与德国同事策划了欧洲启蒙展。此次在凯布朗里举办的《味蕾之诱惑》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后在欧洲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展览,明年2013年6月17日至8月16日凯布朗里博物馆将挑选最精美的面具藏品在北京举办《面具  灵魂之美》的展览,揭示世界不同文化如何通过塑造鬼神的面具来与无形的神灵沟通。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