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

中央各部门齐晒三公消费账单被指看不明白

2011年中央各部门的三公消费公开近日拉开大幕,截至昨天19时,已经有92家部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各自的部门决算以及“三公经费”等情况。但媒体反映民众“看不懂“。

图片:Reuters
广告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和去年相比,今年的“三公经费”公开有了不小的进步,不仅时间较为集中,内容也更加细化。《新京报》今天(7月20日)的社论说,去年首次公布“三公经费”之后,舆论就曾呼吁,公开不能只是简单地罗列数字,而是要附上“说明书”,要尽可能让民众看懂。

今年的情况虽然有所改进,但距离让公众“完全看懂”的要求,还存在着不小差距。比如,在因公出国经费中,公众最希望了解的“境外业务培训和考察支出”一项,则大多语焉不详,没有注明到底是什么培训和考察。正因为这部分关键内容的含糊,有网友就追问说:南水北调办34人出国考察,人均花费5.63万元,这笔钱到底花在哪儿了?其说明是“主要用于学习借鉴国外调水工程关键技术、先进设备和建设管理经验等出国业务培训和考察支出”,但公众真正感兴趣的还是到底学到了什么“关键技术”,做了什么“业务培训”。

当然,这种关键说明的缺失,不仅仅只是南水北调办一家,而是多数部门共同的问题。因为“说明书”不尽详细,导致民众对三公开支存在一些疑问,比如,地震局去年更新购置12辆公务用车,支出294.57万元,平均每辆24.55万元;财政部去年更新购置6辆公车,支出143.92万元,平均每辆23.99万元。但是,按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从2011年1月6日起,一般公务用车统一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裸车价)18万元以内的轿车。

那么,这些部门的车究竟有没有超标,就很值得追问,因而,新购的具体都是些什么车、做什么用途,还是应给出更详细的说明。因为各部门的“说明书”详略不一,在公开之后,可能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公开的越是详细,公众的疑点也会越多、越具体。但这绝不能证明公开的方式有什么不对,相反,它正说明惟有这样的公开,才能真正起到监督效果,正如有网友所说,“公开是一种进步,但公开不是目的。”

文章最后强调说,要让公开更有价值,有关部门对民众提出来的疑问,还应及时给出有针对性的回答。公众希望被质疑的部门能够及时地作出回应,更希望在这次公开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进一步总结经验,早日推出“三公经费说明书”的“标准模板”, 并确保今后的三公消费公开能够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