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观察

一场文学盛宴,被政治污染了

发表时间:

上周四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继高行健之后,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位华人作家。消息传出,立刻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今天的中国观察,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莫言获奖的分析评论。 

广告

香港《明报》的社论称:“内地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际间与台湾作家,一致认同与高度肯定,但是在内地,莫言却被卷入政治喧哗之中,一些人(包括部分异见作家),认为他无资格得到诺奖,使得一场文学盛宴,被政治污染了。”“莫言获奖所受到的批评,与其说是冲着莫言而来,不如说是借此表达对中国政府的不满。中国政府历来以政治审视诺奖,人民受到感染,犯上同样的错误。所以,这次莫言获奖,若能使中国政府以平常心体待诺奖,抛弃阴谋论的既定思维制式,体认文学归文学,政治归政治,则中国与国际接轨,才会有更坚实基础。”

香港《苹果日报》署名孔捷生的评论称:“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这回北京反应没有‘中国不高兴’,反而很开心。这和达赖喇嘛、高行健、刘晓波先后获得诺贝尔奖成为鲜明对照,好像以前都是反华阴谋,此刻阴谋论却烟消云散了。和独立作家北岛、高行健不同,莫言是体制内作家,却不应因此给他打上甚么特殊符号。”“作为社会人,莫言相当懦弱,他小心翼翼避开有关政治的公共话题,以不触怒这个体制为底线。”“莫言没有胆量和现实的专制主义对抗,但在小说世界中,他憎厌强权,憎厌以崇高名义对人性的压迫。《丰乳肥臀》被禁,他接下来的《生死疲劳》和《蛙》两部长篇小说,对专制的尖锐批判没有退缩,极权体制可以扭曲人的社会行为,却不可能扼杀个人内心世界的自由。莫言不是斗士,却是优秀的小说家。”

台湾《旺报》的社论称: “无论是给莫言扣上‘红色作家’帽子的批评者,还是大陆官媒,在莫言获奖之后,都应该回归理性看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诺贝尔奖,世界各国均以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而感到自豪。事实上,莫言获奖也是实至名归。”“高行健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则是因‘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两位获奖的华人作家高行健、莫言的作品来看,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标准是一贯的,政治性的解读是庸人自扰。”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我们更不能忽视高行健羁旅海外时获得文学奖,备受政治语言的批判、刘晓波获和平奖更是人在牢中坐。莫言获奖又该如何理解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的变化,或许中南海如何看待莫言得奖、如何看待诺贝尔奖的颁授更具意义。如果莫言是实至名归,那么过去高行健和刘晓波得奖又该如何重新看待。这会是一个关键抉择,即一个开放的中国,如何看待异议人士的语言和运动,而此时又正值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正要改组领导层的关口上,政治改革、特别是开放言论和媒体空间的契机又在那里?”“反思莫言得奖,可以很文学,可以反思沈从文、高行健以及一系列值得讨论和重视的中国作家及其命运;但我们期待能因此碰撞出更多的思考,若能对当代中国社会体制、价值观重新给予新的思考,这就不能不反思刘晓波何以仍在狱中,达赖何以还在流亡。”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社论称:“莫言得奖或许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成就,但裁判权却来自西方。亚洲或许在价格上获胜,在价值上却依然没有摆脱臣服的状态。有朝一日,当亚洲人在传统的废墟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重拾文化自信,能够拿出‘中庸之道’同“平等、人权”观对话,运用‘王者之道’批判国际格局,就应可用平常心对待诺奖  它或许还是特定领域的最佳成绩象征,但肯定要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论。”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