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司法

北京打击截访不实新闻持续引发舆论关注

12月2日,一则外地进京截访人员非法拘禁案在北京市朝阳法院宣判的消息引来普遍关注,当晚,又传出消息称这是一条“假新闻”,该报道在各大门户网站被迅速撤下。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向人民网证实,该报道不准确,人民日报记者也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了解到,案件尚未宣判,消息不实。

广告

不过,据南都记者了解,确有一起非法拘禁案近日在北京朝阳法院开庭审理,但作为证人出庭的访民目前尚未拿到判决书而已。有来自财新网的报道则显示,今年6月,北京市昌平区法院就已判决了一起参与截访的“黑监狱”案,涉案9人均被以非法经营罪和非法拘禁罪追究刑责。

而北京市检察院一检察官也向南都记者证实,类似黑监狱、黑保安被判非法拘禁罪的案例并非首例,“这样的案子很多”。对此,《南方都市报》3 号的社论说,现在看来,公众对本案的关切,并非完全是“空欢喜”一场,而由本案引发的社会热议更是表明,各界对司法强势介入此类截访及非法拘禁案件,抱有普遍而强烈的期待。正如新华视点2 号的评论所言,“对以截访为名肆意限制人身自由行为说不,是对法律忠诚的表现,是对人民呼声的尊重……希望此事能给地方政府敲个警钟:对待社会矛盾宜疏不宜堵,若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利,法律不容”。

央媒借此向“地方政府”的某些“堵,而非疏”的截访行为喊话,是希望其能够真正“摆正维稳与维权的关系”。因为“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盲目维稳,不仅营造不出和谐、稳定的局面,还会给社会平添新的不安定因素”,这已是起码的施政常识。文章最后强调说,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知道,“只有尊重民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并通过法律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不过,环球时报的文章《舆论不应将信访难题故意简单化》则坚称:“尽管上访人员中有冤者,也有很多无理上访、希望以此向地方政府施压获取特殊利益者,但舆论普遍把对上访人员的无条件支持当成‘政治正确性’的箭头,因此截访者们长期成为众矢之的,昨天的假消息引起一片欢呼就是这个原因…… 希望受理此案的北京市法院严格依法审理,不受一些部门的影响,也不屈从舆论的压力。媒体及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则应把信访工作的复杂性向公众解释,谁也不应为了私利而把当前的这个大难题故意简单化。”

FT中文网作者徐达内的文章说,除了批评那些一见上访二字就火冒三丈的公知外,环球时报还要为在中央和媒体两边施压下“变得里外不是人”的基层政府鸣冤:“当前的信访制度虽然展示了中央‘联系群众’的一面,但对基层党政机构的形象造成越来越多的损害,对整个国家来说,它的负面性在逐渐超过它的正面性……中央不能只要利,把弊推给地方和基层。比如既然允许每个公民上访,而且明知市场经济会鼓励一部分人通过上访追求非正当利益,那么就不应把一个地方的上访人数多少与该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而只应与真正“冤案”的多少挂钩。”

胡锡进总编还提了个具体建议:“如果继续信访制度,北京就应为此承受一定的维稳压力,可以专门辟一个区域,容忍那里看上去有一点‘乱’。如果社会对此逐渐习惯,这未必不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体现。”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