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

为挽回形象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知名人士监督委员会

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的社会公信力饱受公众质疑,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更令该会作为慈善公益组织的声誉跌入谷底。为挽回形象,近日,中国红会成立了由17名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社会监督委员会,并已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今后,该监督委员会将承担起对红十字会的社会捐赠款物使用、资助项目等进行监督的职责。据《京华时报》的报道,该监督委员会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担任主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担任副主任。 

郭美美一“炫”倾城中国红十字会撤掉商红会
郭美美一“炫”倾城中国红十字会撤掉商红会 中文网络照片DR
广告

另外,北师大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等15名各界知名人士担任委员。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郭美美事件让红会的公信力急剧下降,接受捐款的数量也大不如前,但将这一切都归罪于郭美美,显然是荒谬的,其真正根源仍在于红会本身的机制设置。《钱江晚报》上作者龙敏飞的文章说,当红会公信力不断下降,甚至成为网友们不断调侃的笑料时,红会要重建公信力,可以理解。而红会在这方面的努力,较之于从前已有不小改进,例如,红会的监督委员会,上一届大多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这一届,几乎全是知名人士,而且涵盖甚广。

但是,名人并不等于强有力的监督,更何况,这背后尚有诸多不明朗之处,例如,为何要选择这些名人?又是如何邀请的?有没有经过选拔程程序?如果没有,那算不算“内定”?如果是“内定”的人选,又如何代表社会实行监督呢? 此类疑问,挥之不去,要选拔监督委员会的成员,需要的不仅仅是名人和专业人士,更需要通过社会选拔出来的,那些对监督红会有着极大热情与责任感的人。如果仅凭红会自己邀请、内定,这样的监督委员会恐怕仍然只会是“自我监督”而已。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国红会此次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对内部运作进行监督,是该机构致力重建公信力的举措之一,不过,这一改革也被认为阻力重重,其中,外界呼声甚高的机构“去行政化”,便被认为内部阻力巨大。而赵白鸽也直言,在紧急状态下,红十字会既要调动政府资源,又要调动社会资源,“去行政化”并不现实。赵白鸽表示,红十字会未来的改革方向将针对“钱事”职能的分离,公众的募款将主要交给红十字会成立的基金会来完成,而红十字基金会将彻底实现“去行政化”。

  有资料显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拥有副部级的行政级别,同时被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而地方的各级红十字会都被纳入行政或事业编制,负责人多由同级政府任命,享受公务员待遇。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