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要闻解说

陈奎德:中国知识界坚持不懈 呼吁公民权利非常重要

发表时间:

为了给即将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做准备,中共18届2中全会昨天在北京召开,而就在同一天,网上传出一份由知名学者、媒体人等各界人士联名签署的公开信,希望人大能够将批准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国政府承诺加入这一公约,以保障国民基本人权,已经有十几年了,像这封微博上传出的类似呼吁信函也有多次了,可是中国就是迟迟没有正式加入这一国际公约。今天本台连线采访旅美学者陈德奎先生,请他就此做出分析。

要闻解说
要闻解说 RFI
广告

法广:陈奎德先生您好:呼吁批准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公开信已经有很多次了,可是都没有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您觉得这次的公开信是否会与以往的有所不同?

陈奎德:这次公开信和以往的,从时间点来说,是有重要区别的。因为现在是新一任习、李领导人刚刚换届、上台,即将担任国家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国家主席和总理,在这一关键的时刻,中国知识界站出来、发出声音,持续不断的要求人大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这个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虽然、也许、还是会遭到冷遇、遭到拒绝,但是这个举动是非做不可的!在我看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在联合国是最重要的公约之一,他和联合国人权宣言一样是最重要的公约,是对全世界政治秩序,全世界老百姓的基本人权有重要保障作用和监督作用的这样一个公约。

而中国政府,当时为了表示向国际社会的好感、加入世贸组织,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签署了(这一公约),但是没有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一个政府的信用,当你已经签署了一个宣言(或公约),那你就要去附诸,在中国是人大,要去付诸讨论、去看,这个议题要付诸议事日程;然后批准与否,都要有个说法。但是中国政府,为了向国际社会做一个姿态,所以做了签署,可是全国人大一直没有批准,所以说这一直是一个严重的事情。中国经常说:要加入国际秩序、要和国际接轨等等,但是对这样最重大的、而且是已经签署的,十几年过去了,没有批准;这件事情在国际社会看来、在国际惯例看来、人类历史上看来,都是比较罕见的。

法广:那这封公开信是否是对中国新领导人组合的一种挑战呢?

陈奎德:我想不能说挑战这样严重的词,可以说是一个对他们非常大声的呼吁和欲求,表达了公民社会的一个基本的声音,我是这样认为的。

自从,中国签署了这个公约之后,知识界其实是一直持续不断的在推动这个事情,就像《零八宪章》等等,他是一脉相承的要求兑现这个公约。而且这个呼吁,我想到了现在必须是这个时候了。现在全国人大召开在即,所以这个呼吁,我想是对全国人民来说也好、全国人大来说也好,都是一个重要的警醒,我们国家还有没有国际信用。签署了(公约)就一直不讨论、不批准,当然更不用说付诸实践了,所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注意到,签署了(公约)和没签署是不一样的。签署并批准了公约,他就具有法律效力。那么具有法律效力后,我们都可以根据联合国的这个人权公约, 来衡量各方面的事情,特别是政府的行为是不是侵害了我们公民的权利,特别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想有他(公约)和没他(公约)还是不一样的,就像当年的《七七宪章》,要求苏联和前东欧各国,落实、贯彻签署的《赫尔辛基协定》,因为苏联和前东欧各国都签署了《赫尔辛基协定》,有了这个规定,大家都推动(他),政府你白纸黑字的签了,那么就必须要遵守,最后大家都知道的结论,(这些国家的)人权状况都有非常的、巨大的、飞跃性的改变。我想中国也到了这个时候了。

法广:可是(中国)新领导人会不会接受呢?

陈奎德:当然要问他们了。我想这将是他们的政治判断,这不仅涉及到他们自己的政治意愿,同时也有他所代表的或是说有关联的、庞大的、政治的、经济的、各方面的利益集团来掣肘。例如当年,李鹏先生当人大委员长时就是坚决反对(公约)的,所以说,这样一个阶段,现在这些老人有些尽管已经风烛残年,但是都还在世,他们是不是也会对新领导人的政治行为有所干预、有所制约,我们大家从十八的人士布局,就已经能够看出来了,所以说我们不能抱盲目乐观的态度。但是,新领导人既然要准备自己真正地(成为),自主性的、有独立意志的政治家,想能够真正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的话,我想他们是可以做到的,他们有自己的能力,通过各种办法来贯彻自己的政治意愿,最后得到实施。这就要看他们自己的决断。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