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热门话题

法国记者:习近平-中国的希望

发表时间:

中国换届进入习近平时代引发法国媒体的关注。在人们怀疑新接班人是否有魄力推行政治改革的当口,法国记者以“习近平,中国的希望”为题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新强人习近平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国家领导人,他虽然说得多做得少,但他谨小慎微的推进对中国的前景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广告

文章发表在3月5日《回声报》上,作者为常驻北京记者格里希荣(Gabriel Grésillon)。他开篇写道:胡温给习近平留下的是一个激流暗湧的社会,沿袭上一届领导人治国方式恐怕是习近平治国的方法。

格里希荣认为,好莱坞导演是不会对中国的两会感兴趣的,因为故事情节无法有惊人之处。按照中国的体制,习近平在好几年前已被推上权力的发射台。中共二号人物李克强与习近平经历相仿。按常理,他将很快接温家宝的班,成为中国的新总理。

在这部枯草乏味的两会影片中,我们还是可以从习近平近两个月的言行中看到他给国民展现的新人新气象。

法国记者写道,此前我们对习近平几乎一无所知。而通过这一段的观察,我们感到,他已经给国民勾勒出一个政治家的轮廓。这一段,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亲民、不保守和廉洁”。习近平以总书记面孔出现在众人面前时,他首先前去贫困地区视察,给没有机会发言的人表达意见的机会。他的讲话也从民众需求出发,与党内陈旧的老生常谈拉开了距离。

法国《回声报》记者注意到,习近平第一次去的地方就是邓小平文革后开辟的特区深圳。习近平给出的信息非常清新,他会继续改革的步伐。在法国记者看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和“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的方式反对腐败”等提法,从远处看,这都是些老生常谈,但从中国国情来看,这些口号都点到了体制的疼处。

法国记者表示:习近平不会贸然打开潘多拉盒子寻个痛快,但他也知道什么都不作就会更危险。习近平懂得,在一个渴望变革的社会中,要设法引导社会前进的步伐而不能促使它发生突变。

2013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删改事件;河南兰考县一处民间孤儿收养所火灾引发的激辩以及北京和周边地区出现的雾霭天,都说明民众在参与依法治国的讨论。中国媒体上有关关闭劳教所的文章也显示,媒体参与到法治的反思之中。

在北京出现雾霭天的几天中,媒体和英特网上的讨论,对石油集团和汽车制造压力集团的公开批评,都展示出人们在思考飞速发展引发的危害,这种集体意识是此前没有过的。

法国记者注意到,今年春节前后,有关该不该放鞭炮的讨论几乎把北京人分成了50%赞成;50%反对的对半开局面。面对环境议题,中国人开始挑战传统习俗。放鞭炮、辞旧迎新本是中国人的传统。而面对改革的需要,他们做好了放弃最牢固传统的思想准备。

法国记者最后写道:“中国新上任的头号人物继承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新领导人希望延续前任的领导模式。为此,人们有时会觉得习近平光说不做。但习近平说得多做得少的方式,正是他执政的亮点。”

法国记者写道,设给习近平的陷阱有两个,一是停滞不前;二是动荡不安。如果航行中躲过了这两个暗礁,重新踏上改革之路,中国是大有希望的。如果执政得当的话,中国的经济将继续会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