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法国舆论看中国

胡耀邦的精神遗产令人难忘

发表时间:

本周一,4月15号分别发生在美国和中国毫无关联的两件事是本次法国舆论看中国节目的主要内容。一是发生在波士顿的连环恐怖爆炸案,二是中国前领导人胡耀邦的逝世纪念日。 

广告

波士顿本周一,4月15号发生在马拉松恐怖爆炸案造成三人死亡,上百人受伤,尤其是年轻来自中国沈阳的女研究生吕令子遇难的消息震惊了中国,法国费加罗报撰文认为这一不幸的事件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中美两国之间最深刻的悖论,产生了加强两国关系的效果。费加罗报驻中国的特派记者葛朗日(Arnaud de la Grange)从北京发回的报道认为,中国现在有越来的中国人出国留学或旅游,所以吕令子的遇难让中国人十分震惊,中国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在面对世界上的危险时,也是那么的脆弱。

费加罗报驻华记者注意到中国舆论普遍注意到了美国人在面对突发的意外事件时的团结精神,连环恐怖爆炸发生后,尽管还有再次发生爆炸的可能性,但是美国民众立刻自发地组织起来向受伤的人施救,葛朗日指出,美国人对他人无私伸出救援之手的态度与2011年10月发生在中国南方的“小悦悦事件”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被卡车撞到在地的两岁女孩小悦悦在很多人的漠不关心中离开了人世。葛朗日也注意到中国的很多电视台也纷纷中断了正常的节目对波士顿爆炸案给予追踪报道。

中国的房地产大亨,万科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是赞助商,率15个人的团队参加了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他亲眼见到了美国人在发生灾难后的冷静态度和组织施救的能力,并对此大加赞赏。他说: “波士顿的居民并没有被恐怖行动吓倒,而是纷纷从家里拿出水,衣服和被单提供给受害者,而且还建议陪同那些没有受伤的马拉松运动员会酒店去。王石还表示,明年还会再次带团队来参加波士顿的马拉松比赛。

中国官方媒体纪念胡耀邦

4月15号是中国前领导人胡耀邦的逝世纪念日,法国汉学家丹如( Francois Danjou在中国问题网站上发表题为《令人难忘的胡耀邦的精神遗产》的社论,认为这一天对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即敏感又特殊的日子。胡耀邦曾是中共党内提倡政治改革的领导人,他于1987年的党内政治斗争中被迫下台,两年后,1989年去世直接导致了中国大学生的集会抗议,最后邓小平领导的党中央下令开枪,酿成六四惨案。从国际大背景上看,当时正值前苏联和东德垮台之际,年岁已高的邓小平主导仲裁党内激烈的政治斗争,最后不顾党内一部分人的反对,于六月四号凌晨开始命令军队向近两个月来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和群众开枪,造成上千人死亡的悲剧。

丹如在文章中指出,从八九六四事件开始,对中国的改革派来说,纪念胡耀邦实际上是对错过了一个实现政治改革良机,也是对胎死腹中的政治开放希望的苦涩回忆。

对胡耀邦的纪念活动最早开始于2008年11月18号,胡耀邦的90岁冥诞之日,当时中共有三百位尽心挑选出来的领导人参加了一个十分低调的纪念活动,从此以后,对胡耀邦的纪念和回忆就在中国领导阶层挥之不去,这一切都显示对胡耀邦的纪念始终没有减弱的趋势。

丹如同时注意到,到2013年,胡耀邦去世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后,他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政治改革的象征依然存在,而且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胡耀邦逝世纪念日的第二天,4月16日,两份中国官方报纸也撰文纪念胡耀邦。《解放日报》发表长文对胡耀邦的思想进行评论,而《人民日报》的文章则直接建议人们去读胡耀邦的论著。

这两篇具有改革意味文章发表以后,引来了读者大量的评论,而和以往一样,评论中的问题多余答案。

有人问到,这场地震引发的余震会不会带来一些进步?或者只是三十年来不断在党内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进行的一场新斗争? 也有人问,改革派精神是否又要再一次被党内的官僚机器所扼杀?也有人认为这一切都是做秀,目的是制造假象,误导中国国内和国外的观察家和舆论。

《解放日报》文章的作者是已退休的前编辑周瑞金,他曾与邓小平关系不错。周瑞金在文章中解释说,胡耀邦的历史影响十分大,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是对中国党内最高领导人此前对提到的中国核心问题的回应,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目前似乎还是遥不可及。

丹如指出,对胡耀邦和所有的改革派来说,中国司法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政治对法院的干涉,这也是政改的关键所在。周瑞金在解放日报上的文章强调指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胡耀邦在1977年进入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后就开始大胆地抛弃了极端的理论思想,并有勇气启用有才干的人。当时胡耀邦这样做实际上当然受到了党内相当大的阻力,也需要解放思想。而如今,利益斗争更趋于白热化,在党内建立改革共识也日显紧迫。

丹如认为,也许是为了强调完成政改使命的困难程度和需要的个性力量,周瑞金在文章里也指出,对胡耀邦来说,改革最终的目的就是在中国实现全面民主,但也正是在他试图加快改革步伐的时候,最终遭到了被迫辞职下台的命运。

丹如的文章最后指出,尽管中国两份官方报纸都大力提倡胡耀邦的思想遗产,但却在社交网络上封杀有关胡耀邦的所有信息,中国的网友们只好绕过网络的限制,用其他的方式来纪念胡耀邦。这又是中国最高权利机构行动矛盾的表现之一。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