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上海视窗

郑志学宪政即“颠覆”说引起争议

发表时间:

昨天(5月29日,)最新一期《党建》杂志以笔名“郑志学”(谐音“政治学”)发表的《认清宪政的本质》在网络舆论上引起较多争议。有熟悉政法理论的网友发现,该文与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助理陈红太此前发表的《关于“宪政”和“社会主义宪政”主张的几点认识》基本雷同,应为陈氏执笔。

广告

此文此次以笔名在中宣部下属的《党建》杂志刊发,且选择笔名发表,已非个人学术观点,文章被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重点推荐,并作导读,显然是中共意识形态负责人部署的“七不讲”文宣运动的最新炮弹。

该文章首先提出, “宪政”一词无论从理论概念来说,还是从制度实践来说,都是特指资产阶级宪法的。其次,“宪政”主张指向非常明确,就是要在中国取消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政权。文章结论是,不能把“宪政”作为中国的基本政治概念,以落入其背后隐藏着的“话语陷阱”。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晓青、《环球时报》社论等也曾发表类似的文字,大致均提出“宪政”系西方概念等等,主张宪政,则是试图改变目前中国的政治制度云云。但均未如郑志学此文一般,如此杀气腾腾,直接指控“宪政”主张就是要在中国取消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政权。

这一罪名其实在中国刑法中就是颠覆政权,或者煽动颠覆政权,是典型的针对政治异议者的言论罪名;根据这篇文章,可以合理地推论说,当前大部分宣扬宪政的网友,均有严重的涉案嫌疑。

几天来,围绕着杨晓青、《环球时报》社评的法政学者讨论很多,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宪政”的概念是否可能,但到了“郑志学”文章一出,反而有应着寥落,灰心丧气的感觉。

从反面来看,郑志学文章提出, “宪政”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三权分立,互相制衡。这是宪政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二,司法独立,违宪审查和宪法法院。第三,多党轮流执政。第四,议会财政。第五,有限责任政府,即小政府大社会。第六,自由市场经济。第七,普世价值,包括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所谓现代西方价值观。第八,军队国家化。第九,新闻自由。

事实上,除了第三项“多党轮流执政”,第八项“军队国家化”,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中,很少有空间提及,其他7项,均是民间社会呼吁多年的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

郑志学文章说,“构成宪政实质内涵的几个方面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同我国现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对立的,不是加上社会主义这一限定语就能改造过来的。”

这篇文章从反面沉痛却而坚决地唤醒中国公众,中国当前的“现实社会主义”体制,这样一种拒绝分立制衡,司法独立,有限政府,自由民主、法治和新闻自由的“社会主义”,仍然自称“社会主义”,与全球普遍接受的公民价值究竟有多大的落差与抵牾。

“社会主义宪政”说,根据考证,曾出现在前任中共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的几次讲话中,但并未引起重视,经过杨晓青的文章后,在微博,以及宪法学术界层有一短暂的社会主义宪政的讨论。

如此前几天,中国宪法学会在其网站“中国宪政网”重新发表了多名资深宪法学者如许崇德等人关于社会主义宪政的旧文,但奇怪的是,目前中国宪政网已经无法打开。

华东政法大学的童之伟也在微博上与赵楚、张雪忠等人就“社会主义宪政”是否可能,连发数文辩难。

童之伟教授的社会主义宪政观提出,从理论上认可中共“长期执政的宪法地位”,这一观点正是争议最大的一项。左右两端的批评者正是从这一要害上对其提出批评:既然宪政一般都是多党制,而中共放弃垄断执政权不可能,那么“社会主义宪政”又如何可能?

童之伟的文章提出,中共长期掌握执政地位,这是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果,是不会以我们任何人的意志或看法为转移的事实,中共自己所持的理论和价值观也不允许其放弃这个地位。。学术界承认中共在宪法上享有长期地位,只不过承认一个明明白白、还远远看不到改变可能的客观事实。

童之伟主张,知识界不挑战中共长期执政的宪法地位,支持中共的领导。与此同时,作为一种默契,中共在多个领域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在他看来,在中共是否有长期执政的宪法资格问题上纠缠,或老是在这个要害问题上“不必要地”挑战中共底线,会让其产生强烈不安全感、我防卫意识,甚至还击意识。在这种状况谈宪政,往往都会被中共看成一种向其进攻甚至欲颠覆其执政地位的图谋。

但如学者方绍伟说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现实里就是党的领导,没有别的含义,或者是别的含义都是书面含义。”现在的问题是,你把“社会主义宪制”说成了“社会主义宪政”已经让中共“产生强烈不安全感”,怎么反倒怪起别人来了呢?

此番“图穷匕见”,沉迷于改革话语的的公知学者,已经难以继续隐藏在某种刻意制造的缓冲与模糊后。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