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政治

前中央智囊俞可平吁以民主遏特权忧对一把手的制约较少

被指为前国家主席胡锦涛智囊的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撰文指「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内容是高度的民主和法治,认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之法,而中国民主建设滞后已令腐败迟迟得不到遏止,若改革不突破,非法的腐败恐怕会变成合法特权。突破点之一是制约党内权力,又指「特别是对一把手的制约比较少」。

俞可平资料照片
俞可平资料照片 DR
广告

中国政界现正就保守左倾和自由派的路线出现争斗,有人高举已故领导人毛泽东的旗帜,攻击自由派学者,典型例子莫过于自由派经济学者茅于轼尝试多次召开座谈会,均被毛派人士到场阻挠而未能举行。际此斗争白热化之时,曾发表《民主是个好东西》、《敬畏民意》等文章的俞可平,13日在《新京报》发表题为《如何实现有序的民主》的文章,并被中国主流传媒广泛转载。

俞可平在最新文章中开宗明义便反驳「反民主人士」以民主会导致社会失控的吓人言论,他指出,更多的事实证明,推进民主并不必然导致秩序失控,相反,只有民主法治才能使中国长治久安,问题是如何在中国实现有序的民主。
针对国家主席习近平大谈的中国梦,俞可平说,中国梦就是要中国复兴,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高度的民主和法治,而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均已确认,「民主已经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习近平治下的十八大报告亦特别强调,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故此,不断推动民主法治,是中共发展的正确方向。

确立方向后,要选择正确时机,俞可平暗指,现已出现民主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情况,以致出现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并且难以遏止,他说,「如果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不突破,…非法的腐败有可能转化成合法的特权。」而官员的特权将比腐败更可怕、危害更严重,而且通常不被追究。

他续称,官员财产公开受阻、政府公信力下降等困局,都与制度漏洞和改革滞后有关,须要政治家有高度的智慧和担当去推动改革,而「担当和责任比智慧和能力更重要。」

他建议,改革须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从基层民主到高层民主,以及强调竞争的「从更少的竞争到更多的竞争」等三条路线发展,尤其是竞争可以选贤任能,即使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也不能没有选举;即使中国实行的是协商民主,但这不等于排除选举。

俞可平接着指出,正确推行民主的方法,须做到六方面的平衡:既要民主也要法治,既要协商又要选举,既要自由又要平等,既要效率又要公正,既要参与又要秩序,既要权利又要公益,不可偏废。他指出,自由和平等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中国过去偏重平等,后来搞改革开放则强调自由,「现在二者又处于高度的张力之中。」另外,随着社会多元化,公民参与感日强,既不能阻挡,便应设置更多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否则便会迫民众诉诸于非法的渠道,造成社会动荡,令民主参与失控。

他又说,民主改革先求诸于党内,突破点是制约党内权力,「我们现在监督讲得多了,制约讲得少了,特别是对一把手的制约比较少。」长远计,更应把改革成效制度化,以免人走政息。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