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中国新疆

新疆民族服饰成防控“三股势力”新战场

新疆当地官方设在新疆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新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新疆多个部门正在通力合作,加快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标准化工作。

广告

官方称,近年来,受“三股势力”蛊惑,新疆少数群众盲目追随具有宗教极端色彩的外来服饰,导致一些典型传统服饰逐渐流失,传统服饰的多样性越来越模糊,对新疆的传统文化和服饰更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去年以来,《新疆日报》发表多篇文章讨论维吾尔妇女衣饰的问题,官方还由新疆妇联出面,组织“让漂亮脸蛋露出来,让美丽长发飘起来”为主题的妇女界代表座谈会。会议主要目标就是抵制在新疆伴随着伊斯兰复兴而来的阿拉伯罩袍流行潮。

当时与会的75岁的热依汗·哈斯木就描述,”现在一些(维吾尔)妇女抛弃自己传统的民族服饰,而身裹黑色长袍、只露出一双眼睛的情况。在我们身边经常能见到紧裹全身、黑纱蒙面的妇女,使我们感到困惑和不安。还有人竟然让未成年的少女和女孩子也穿上这样的服装。”

官方所针对的,是最近一些年来,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出现的阿拉伯服饰“罩袍”即所谓“吉里巴甫”。反对这类服饰的反对者描述,罩袍多以黑色为主穿上它后,妇女从头到脚就被包裹地严严实实,只能透过眼前一小块网纱看到外面的世界。

“吉里巴甫”的流行,其实在全世界的穆斯林世界是普遍现象,体现了瓦哈比教义影响的扩大,在新疆来说,回归伊斯兰,其实也是新疆当地民族主义者寻求资源的表现。

当时,新疆妇联党组副书记、主席哈斯也提·艾力就“吉里巴甫”的流行问题就说,三股势力”打着宗教的旗号加剧对各族妇女姐妹的蛊惑让我们更加担忧。应进一步澄清各族妇女群众的模糊认识、自觉传承维吾尔族优秀文化、筑牢反对“三股势力”的思想防线。

传统来说,维吾尔族妇女传统的服饰与着装习俗,包括艾特莱斯丝绸裙、金丝绒花帽、各种刺绣的衬衫和各种艳丽的头巾以及老母亲的白纱巾等。

新疆官方称,多个部门正在通力合作,加快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标准化工作,以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促进新疆现代服饰产业健康发展。

为了“正本清源”,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几个部门联合起来研制和完善传统民族服饰标准,将标准化技术应用于民族服饰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把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进行准确、真实的保存,以标准化手段把新疆各民族传统服饰系统化、规范化,形成各民族传统服饰标准体系。

此次官方计划,在2014年,启动维吾尔传统服饰主要地方标准研制工作,审定发布维吾尔传统服饰分类、编码及名词术语通用标准。

到2015年,构建维吾尔传统服饰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制定维吾尔族传统服饰体系总则及对应系列技术标准。制作维吾尔族传统服饰代表性实物标样。2016年至2020年,逐步开展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完善新疆主要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系列化的传统服饰标准体系。

此前,在南疆等地曾出现因劝导或者禁止身穿“吉里巴甫”的维吾尔女性进入学校或者政府等公共设施,引起冲突的事件。

但也有维吾尔女性的社交媒体上表示对“吉里巴甫”阿拉伯罩袍的拒绝,“姑娘们请穿起你们美丽的裙子,露出你们自信的脸庞,我们的传统是艾特莱斯、丝巾和花帽,而绝不是一身的黑袍。向那些逼迫你、诱使你、恐吓你穿着黑袍的人勇敢地说“不”。当你遇到恐吓,威胁,利诱时,拿起电话,立即报警!会有人维护你们安全的权利,美丽的权利,读书的权利,工作的权利。”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