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观察中国

“习安会”是日方让步,还是中方让步?    

发表时间:

APEC北京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今天的观察中国要向大家介绍有关近期中日关系的分析评论。

中南海
中南海 DR
广告

美国中文《世界日报》的社论称:“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晤。这是陆日领土争议关系紧张两年半来,两国领袖首次正式会晤。外界本期待,这是陆日关系‘破冰解冻’的开始。但从陆日四点共识‘字斟句酌’,到两位领导人相敬如‘冰’,说话语带玄机,中国官媒、日本和国际媒体解读都不乐观。‘习安会’勉强成局,但陆日互信度很低,英国《每日电讯报》甚至称这是‘全世界最尴尬的首脑握手’, ‘厌恶之情表现在两个男人脸上’;但陆日总算打开了交流大门。”

香港《东方日报》“神州观察”的评论称:“中方刻意将今次会面淡化、降级的意图非常明显。”“从新华社随后公开的官方通稿可见,习近平对两年多以来安倍政权的不满依然怒火未消,当面逼安倍认错,承认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困难的是非曲直罪责在日本,并且居高临下地告知安倍,历史问题事关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感情,关系到本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大局,日本只有信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和‘村山谈话’等历届政府作出的承诺,才能同亚洲邻国发展面向未来的友好关系。习近平上述针锋相对的谈话,几乎是对安倍的直接指摘。”

北京《环球时报》的社论称:“四点共识没有提靖国神社,但有这样的关键文字: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共识。这当中的‘克服政治障碍’,显然是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了约束。四点共识正式提及钓鱼岛,”“这是中日双方文件首次公开谈及钓鱼岛,并且证明了双方就该岛问题作了谈判。文件承认双方对钓鱼岛‘存在不同主张’,这是日本官方过去没有过的表态。双方同意就该岛及东海摩擦建立危管机制,这也是日本方面的最新态度。”“这次中日达成四点共识,向世界发出中日关系动向的重要信息。”

新加坡《联合早报》署名蔡孟翰的评论称: “这四点共识到底是中方还是日方让步?中国国内的新闻媒体普遍强调,中方在四点共识促使日本让步,特别是在参拜靖国神社与钓鱼岛主权方面。”“这样的解读,在中文圈的台湾、香港都受到强烈质疑。” “日本各报各界几乎都以‘玉虫色’形容中日四点共识。玉虫色,即是中文里的结构色,英文是iridescence,像肥皂的泡泡一样,从不同角度看,呈现不同颜色光泽。换句话说,就是中方、日方可以有各自的解读。”“其实,在中日达成所谓四点共识那天晚上(11月7日),安倍在富士卫星台BS Prime News上就立刻澄清,在四点共识中,他没有答应不去靖国神社参拜。”“实际上是日方没有让步;它主要的目的不过是要让中方有面子,对国内交代得过去,让中日领导人会谈能顺利举行。”

香港《明报》署名张望的评论称:“从中国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国力大幅增强并继续向世界性大国迈进,北京对日研究圈正在调整对日本的认知与定位,出现了所谓‘中日关系拐点论’。该论点认为,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十字路口。”“中日到底是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是要搞战略互惠还是战略对抗,目前还是未知之数。当前,北京对安倍的真正意图一直有所怀疑,并存有强烈的不信任感。正如习近平在7月底在博鳌论坛会见福田康夫时明言,看不透将来安倍希望如何和中国打交道?推动集体自卫权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积极和平主义’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安倍一方面表示愿意打开大门和中方会谈,另一方面其阁员在历史问题上的发言和在钓鱼岛海域的执法强化,令北京感到日方发出的信号前后矛盾,难以信任。”“中日关系目前面临着更加根本的结构性障碍,很难通过一两次首脑会谈来化解当前的战略僵局。”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