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查理周刊事件

新华社指查理周刊事件反映新闻自由应有限制

法国查理周刊遭到恐袭事件,激发世人反恐及捍卫新闻自由的决心,但中国官方新华社的报道,却反而借此而宣扬新闻自由应有限制的论调。该社发自巴黎的报道指出:“无限制、无原则的讽刺、侮辱与言论自由是不可取的。沙尔利周刊(即查理周刊)的漫画曾给人带来笑声,但笑需要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

2015年1月11日巴黎反恐大游行多达150万人史无前例
2015年1月11日巴黎反恐大游行多达150万人史无前例 RFI/Edmond Sadaka
广告

报道指,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都要给予坚决谴责。但悲剧过后,背后的原因让人深思。特别是沙尔利周刊编辑部遭袭后,西方社会除了谴责,更多地表达了“对新闻自由的支持”。

报道引述“有媒体”评价查理周刊的争议性漫画是“既粗俗又无情,且往往带有恶意攻击性”,但报道指出,世界是多元的,新闻自由应该是有限度的。世界上的很多宗教和族群都有自己的图腾和精神禁区,为了和平共处,相互尊重是必须的。

报道也引用英国金融时报以及美国纽约时报批评这本周刊的评论,作为论点的注脚。不过,报道引述的金融时报评论,其实只是专栏作家Tony Barber的个人观点。至于纽约时报的所谓评论,也是专栏作家Kristof的观点。事实上,Kristof稍为同情穆斯林的立场,遭到纽约时报不少读者反驳,其中不少自己也是伊斯兰教的信徒。

在香港,亲北京的政党工联会的前立法会议员潘佩璆也有雷同的观点,潘在其个人面书网页上留言指出,“大多数办杂志的人都应该知道讥讽任何宗教,都是十分不智的事”,因为“虔诚的教徒往往视信仰重于生命”。他续指相信大部份穆斯林都是善良的,反问查理周刊为何要挖苦伊斯兰教,更阴谋论指“这份杂志本身是有目的地刺激伊斯兰教极端分子,令他们发动恐袭,从而令西方国家的人民敌视伊斯兰世界”。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分享 :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