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环境与发展

法国导演与中国专家看南水北调计划

发表时间:

第三十二届巴黎国际环境电影节从本月三日至十日在大巴黎地区的十四家电影院举行,这一由大巴黎地区政府资助举办的电影节举办三十多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巴黎地区观众的青睐。今年的电影节似乎比往年的内容更加丰富,或许是因为今年年底巴黎将举办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气候变化等与环境有关的议题近期来越来越引发关注。

环境与发展
环境与发展
广告

今年大巴黎地区举办的国际环境电影节挑选了101部长短影片以及20部网络资料片。各大电影院在放映影片的同时还组织摄制组人员、环保问题专家同观众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多个层面,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水资源问题,人与自然尤其是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据介绍,其中有一部短片的选材十分独特,介绍的是几位患有电波以及电流恐怖症的居民,这些不得不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人们向观众讲述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感受。整部影片的拍摄过程都远离电源。

本届电影节中与中国有关的电影应该首推由法国导演 安东尼•布泰 Antoine Boutet拍摄的长篇纪录片:南水北调,这部长达将近两个小时的纪录片介绍了中国南水北调计划的设想以及进展过程,影片首先请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总设计师介绍了工程的起源,及其整体规划,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影片用大量的篇副介绍了被强迫拆迁的湖北、河南等地的老百姓的怨恨以及无奈,其中有一个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面上一群刚刚被强迫迁往新居的农民们争先恐后地向记者哭诉,即使是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这些被迫拆迁的老百姓们很显然是没有任何话语权,难得有人给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就连不太能言善语的人也毫不犹豫地抓住机会要把满肚子的怨恨倒出来,但是,由于他们都抢着说话,结果是谁也听不清楚他们究竟说了一些什么。

影片还采访了多位对南水北调计划心存质疑的中国民间意见人士以及环保人士,但是他们的质疑声似乎并没有获得来自中国官方的回应。

南水北调纪录片片花


为什么要选择南水北调这一主题?

安东尼•布泰 Antoine Boutet: 我之所以选择拍摄这一主题,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是一个我十分感兴趣的国家,拍摄这样一部影片我可以借此机会了解更多的我还不了解的地方。我对水资源等题材一直十分感兴趣,几年前,我就已经拍摄过一部有关三峡的影片,当时我就听说了南水北调这个巨大的工程,我当时就对这一浩大的工程十分感兴趣,我因此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从南水北调的东线到西线,甚至到了长江的源头西藏,我想了解的是,这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是否能够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选择?其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阻力?它是否符合民众的期待?这一浩大的工程是否会改变民众的生活,尤其是那些不得不迁移的老百姓,他们对此有何感受?
当然,这部影片本身并没有给这些问题找到答案。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或者说是一连串的问题。我的目的并不是要对这些问题做出我个人的回答,或者对南水北调计划做出主观的判断。而是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展示给观众,再由观众自己来做出评判,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我前后总共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来拍摄这部影片。

中国拍片遇到什么阻力?

安东尼•布泰 Antoine Boutet::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我既不是水资源研究专家,也不是工程师或者建筑师,而且,我还不会说中文,所以,这些困难其实都通过我影片中的画面表达出来了。也就是说,我的影片主要是以摄影师的目光来审视南水北调这一巨大的工程,与我拍摄的事件以及人物之间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这种距离感对我来说十分重要。因为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外国的导演,我应该从什么样的视角来观察才能够带来一些独特的画面与感受。因此,我首先是从远距离来观察,慢慢地开始接近这些人与事务,在长时间的接触中我们对事件的看法也逐渐地明朗,同样,作为电影观众也是在观察这些画面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影片中既没有字幕,也没有画外音,甚至都没有具体的地点说明,但是,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对影片画面的整体的感受,因为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并不是要批评中国,批评政府的浩大工程,而是为了使所有的观众都意识到其实类似地工程在全世界各地都在开发,这才是我的目的所在。

专家:南水北调是制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有意思的是就在南水北调影片上映的前夕,中国官方宣布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湖北与河南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途径河南、河北两省,抵达北京和天津。

中国官方新华社去年12月12日报道说,这条历时11年建设的长1432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输水线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六分之一条黄 河,可以基本缓解北方的严重缺水局面,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约6000万人将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近1亿人从中间接受惠。

尽管中国官方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但这项被称为是全球规模最浩大的工程从论证到展开工程,却和另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大坝一样,一直在争议声中进行着。有专家甚至指出,南水北调工程的隐患比三峡工程更为严重,很有可能成为中原大地的灾难根源。
旅居德国的中国水利问题专家王维洛认为,跨流域的大调水工程,违反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南水北调工程,从汉江调走如此巨大的水量,意味着从另一个地区掠夺今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在汛期及干旱时将可能发生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所以,在他看来,南水北调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问题。王 维洛向媒体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上马以来,已经有至少3个补救性的工程,它们分别是〝汉江济渭〞工程、〝鄂东调水〞工 程和〝引江济汉〞工程,来补救它的生态环境影响的。现在中线通水以后,马上又要规划新的补救工程,因为汉江水源不足的问题将日益凸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寻找别的水源来引水。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 中国的水资源专家都预测到2030年,长江流域将和北京一样成为一个缺水的地区。

中国国内的环保人士马军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增加对北方地区的水供应但却不提倡公民节约用水,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如果北方人延续今天的用水习惯的话,那么,十年二十年之后,北方的缺水问题将再度严重,今天已经不得不
〝引江济汉〞的话,未来是否还必须修改别的河道来保障水源呢?长此以往,必将引发恶性循环,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法国科普性杂志科技与未来2013年曾经发表有关中国南水北调计划的长篇调查报道,文章指出,中国当局曾经表示正在研究对中国与印度共享的 雅鲁藏布江以及东北中俄边界的黑龙江的引水计划,中方的上述计划引发印度以及俄罗斯两国的担忧。印度方面甚至表示任何修改水流的行为都将被当作是向印度公开宣战。

的确,修改西藏上游的水道正是南水北调西线计划一项重大工程,中国国内多位水利专家认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在中国境内开发利用很少,大部分都流到境外的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他们认为,西线调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西北的沙漠,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发生,使西北土壤干旱变湿润,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


杨勇:开发西藏高原必须做充分的研究

虽然中国国务院早在2002年12月就批准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但由于该计划引发海内外专家的广泛质疑,目前依然处在可行性研究时期。相关的研究是否日趋成熟,

中国国内的独立学者,地质专家杨勇对此表示十分怀疑。

中国南水北调的东线与中线都已完成实施,我们这几年研究的主要是西线工程,西线工程的水源都来自青藏高原,对青藏高原的任何开发都应该持慎重态度,都应该建立在充分的科学认识以及科研突破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现在的规划有许多方面的研究是不够的,是没有突破的。包括气候变化对它影响,包括它的宏观的意义以及生态价值的认识,再加上地质上的问题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都做得不够。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