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主要内容
文化艺术

杜艳芳:记录时光的年轻女艺术家

发表时间:

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迅速崛起,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但众所周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给个人,社会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几乎完全打破或毁坏了中国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尤其是在农村,有能力的青,中年人纷纷离开,到城里打工,老人担负着照顾留守儿童的任务,许多农村早已失去了曾经有过的生活气息,而同时,打工族却也在城市了经历者矛盾和迷茫的苦恼。中国年轻的女摄影家杜艳芳曾经是一个留守儿童,她也有过深圳当“打工妹”的经历,2011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毕业后,选择生活在北京,成为一位所谓“北漂”的艺术家。

杜艳芳的《白杜谣》系列
杜艳芳的《白杜谣》系列 网络照片 DR
广告

她的作品系列从记忆童年的《白杜谣》,到《打工妹》,《故国梦重归》《子夜》,将童年的记忆碎片,青春的经历以及城市女性的生活感受表现出来,记忆与现实交融,幻想与真实重叠,可能也是不少中国人过去几十年生活的共同经历和感受,故里无处可寻的时候,精神家园也就随之消失。

采访杜艳芳自然还是要从《白杜谣》系列开始,白杜谣是杜艳芳的家乡,是她从小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长大的地方,她说,随着年龄增大,学业或事业等关系,离家乡白杜谣越来越遥远,这种遥远逐渐从空间距离上转化到我的内 心,对现实社会的恐惧,对周边这个浮躁、冰冷的城市感到陌生,以及对心中最洁净的那块土地-白杜谣,和那些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温暖记忆,最终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绘画与当 代摄影结合的视觉形式及超现实主义“黏贴”的创作手法,就有了《白杜谣》系列。

有评论认为,杜艳芳的系列作品在某种层面上说是一种对抗,用有点情绪化的记忆小品来对抗显示,但在如今这样一个消费和物欲的时代,她的这种乡愁有多大的抵抗力?这个问题可能要靠时间来给出答案,但至少,一个年纪不到30岁的女艺术家通过她的方式将问题提了出来,她的个体记忆和感受反应也具有群体的共性。毕竟我们都需要一个家乡。

 

电邮新闻头条新闻就在您的每日新闻信里

下载法广应用程序跟踪国际时事

浏览其他章节
页面未找到

您尝试访问的内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